不翼而飛
ㄅㄨˋ ㄧˋ ㄦˊ ㄈㄟ (變) ㄅㄨˊ ㄧˋ ㄦˊ ㄈㄟ
「不翼而飛」之「不」、典源作「無」。翼、翅膀。「不翼而飛」指沒有翅膀也會飛走。原比喻消息、言論等不待推廣便迅速傳播。#語本《管子.戒》。後來「不翼而飛」多用於比喻物品無故遺失。
△「不脛而走」
用法
比喻物品無故遺失。
用在「遺落失去」的表述上。
例句
- 擺在飯桌上的錢、突然不翼而飛。
- 咦?我明明將眼鏡擺在桌上、怎麼會不翼而飛了呢?
- 東西一定還在屋內、偌大的體積難道還會不翼而飛?
- 當她發現放在保險箱裡的鑽石不翼而飛、整個人都傻了。
- 真是奇怪、我才出去一下子、抽屜裡的錢包竟不翼而飛了。
- 今天我一下公共汽車、發現衣袋中的皮夾不翼而飛、就趕緊報警處理。
- 想不到過了幾天、那份不翼而飛的文件、完好如初地又出現在我的桌上。
辨識
反義:合浦珠還
參考詞語:「無翼而飛、毋翼而飛」
典故說明
「不翼而飛」原作「無翼而飛」。據《管子.戒》記載、春秋時、齊國國君齊桓公有年春天打算去東海邊出遊、再轉往南邊。消息傳出後、有人便說:「桓公這次出遊、有如古代賢王出巡。」桓公聽了十分不解、便請教大臣管仲這話是什麼意思。管仲說:「古代賢王春天出巡是為了體恤民情、視察農事是否順利、這關乎國家的民生大計、而不是為了遊玩。如果為了遊玩而勞民傷財、必定會引起民怨、導致滅亡。」桓公聽了一直點頭稱是。管仲又勸諫桓公說、他貴為君王、所說的話傳播速度很快、即使沒有翅膀也會一下子飛到千里之外、告誡他一定要謹言慎行。後來「不翼而飛」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消息、言論等不待推廣便迅速傳播、後來則多於比喻物品無故遺失。
書證
- 宋.程俱〈採石賦〉:「金藏於穴、珠安於淵。機械既發、剖蚌椎礦。不翼而飛、無脛而騁。」
- 元.許有壬〈送黎東山遊廬山序〉:「余自幼樂登覽、所至有山、撥冗必往。讀樂天〈草堂記〉、太白、歐、蘇詩、知匡盧之勝、恨臂不翼而飛至其下也。」
- 《近十年之怪現狀》第八回:「不見得、倘有甚靠不住、兄弟的一萬金就不翼而飛的了。」
- 清.黃宗炎《周易象辭.卷五.泰卦》:「遺、亡也。從貴、從辵。凡物之可貴者、不翼而飛、不脛而馳、易於亡失也。」
- 清.魏裔介〈荊園小語序〉:「申鳧盟困守菰蘆中、至長安與余晤、復與楊猶龍、魏環極諸子游、無脛而走、不翼而飛、詩名遂噪海內。」
- 清.龔自珍《龔自珍全集.第一輯.尊隱》:「天下法宗禮族歸心、鬼歸祀、大川歸道、百寶萬貨、人功精英、不翼而飛、府於京師、山林冥冥、但有鄙夫、皁隸所家、虎豹食之、曾不足悲。」
《成語典》版本編號:2020_20241226
© 中華民國教育部 (Ministry of Education, R.O.C.)
使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