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脛而走」之「脛」,典源作「足」。脛,小腿。「不脛而走」指沒有腿也能去。#語本《韓詩外傳》卷六。後用「不脛而走」比喻事物不用推廣,也能迅速傳播。 △「不翼而飛」
01.明.謝肇淛《五雜俎.卷一一.物部》:「江南之三白,不脛而走半九州矣。」 02.《醒世姻緣傳》第一○○回:「原來這財帛的物件,看他是個死相東西,他卻能無翼而飛、不脛而走;他又能乘人的衰旺,自己會得來往。」 03.清.趙翼《甌北詩話.卷四.白香山詩》:「文人學士既歎為不可及,婦人女子亦喜聞而樂誦之。是以不脛而走,傳遍天下。」 04.《孽海花》第三回:「從此,含英社稿,不脛而走,風行天下,和柳屯田的詞一般。」 05.《官場維新記》第四回:「袁伯珍慌忙把家裡所有的東西,檢點一番:別的一樣不缺,只有金銀首飾和鈔票洋錢,卻一概不脛而走。」
比喻事物不用推廣,也能迅速傳播。
反義:秘而不宣
參考詞語:「不脛而馳、無脛而至、無脛而行、無脛而走」
據《韓詩外傳》卷六記載,春秋時,有一天晉國的國君晉平公搭船遊樂,在玩得開心之餘感嘆說:「要如何能招得賢士,與他們共度這良辰美景呢!」這時,划船的船夫盍胥聽到後,趁機跪下回答說:「得不到賢士,是因大王您不愛好他們啊!您看海裡的寶珠、山裡的美玉都沒有腳,您卻能擁有他們,這是因為您喜愛他們啊!而賢士有腳卻不到您身邊來,這完全是因為您不喜歡他們,也難怪您會有招不到賢士的感嘆。」晉平公驚訝地說:「我怎麼會不愛好賢士呢?我門下的食客有好幾千人呢!」盍胥解釋說:「大鳥一展翅可以飛越千里,靠的就是牠的兩隻翅膀,而身上的毛少一點、多一點都不影響飛行。今天大王您那麼多的食客中,應有人才在其中,但您有重用他們嗎?」這就是說晉平公用的人雖多,但卻沒有適才適用。後來「不脛而走」這句成語,就從盍胥話裡的「無足而至」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事物不用推廣,也能迅速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