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之」、「無」二字都不認識,比喻不識字或毫無學問。#典出唐.白居易〈與元九書〉。
01.宋.劉辰翁〈敏齋記〉:「人未有非敏者也,雖有下愚之人,手不能方圓,目不識之無;及其得於博也,彩色電轉,狂呼鶻視,梟未成而脫,諸口如取。雖有離婁之目力,鈃桑之心計,或不能及也。」 02.明.楊基〈寄林訓導謨〉詩:「漠室山河終混一,秦城樓閣易黃昏。平生不識之無字,也學相如與賣文。」 03.清.黃景仁〈除夕述懷〉詩:「有兒名乙生,廢學增癡憨。曾不識之無,但索梨與柑。」 04.《花月痕》第二三回:「心不辨菽麥,目不識之無。」
比喻不識字或毫無學問。
參考詞語:「僅識之無、略識之無、稍識之無、粗識之無、識之無」
唐代詩人白居易在寫給友人的信中,說到自己六、七個月大時,即能辨別「之」、「無」二字。後世便以「之」、「無」比喻極淺顯易懂的字,如:「略識之無」、「粗識之無」、「稍識之無」、「僅識之無」等,都指識字不多,學問不高之意,而「不識之無」則用來比喻不識字或毫無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