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K

搜尋方式

不識之無

ㄅㄨˋ ㄕˋ ㄓ ㄨˊ
  1. 之無,唐代白居易出生六七個月時,即能辨別」、「」二字。見《舊唐書.卷一六六.白居易傳》。故後世用以比喻極淺顯易懂的字。不識之無比喻不識字或毫無學問。清.黃景仁〈除夕述懷〉詩:「有兒名一生,廢學增痴憨;曾不識之無,但索梨與柑。」

不識之無

ㄅㄨˋ ㄕˋ ㄓ ㄨˊ (變) ㄅㄨˊ ㄕˋ ㄓ ㄨˊ

連「」、「」二字都不認識,比喻不識字或毫無學問典出唐.白居易〈與元九書〉。

用法

比喻不識字或毫無學問。

用在「才識淺薄」的表述上。

例句

  1. 脫盲教育就要不識之無的民眾,從此能讀能寫。
  2. 連這種興學的事他都要反對,難怪會遭到不識之無之譏了。
  3. 這個國家有太多不識之無的人,致使種種政策無法順利推展。
  4. 曾祖母雖然不識之無,但豐富的人生閱歷,卻也讓她散發著智慧的光芒。
  5. 經過長時間的努力,終於使這些不識之無的農民學會了最先進的農業技術
  6. 她從未想過像兒子這樣的智障者,經過特殊教育後,可以從不識之無而認得了一些字。

辨識

近義:目不識丁胸無點墨

反義:腹笥便便、滿腹經綸學富五車

參考詞語:「略識之無、僅識之無、稍識之無、識之無、粗識之無

典故說明

唐代詩人白居易在寫給友人的信中,說到自己六、七個月大時,即能辨別」、「」二字。後世便以「」、「比喻極淺顯易懂的字,如:「略識之無」、「粗識之無」、「稍識之無」、「僅識之無」等,都指識字不多,學問不高之意,而「不識之無」則用來比喻不識字或毫無學問。

書證

  1. 宋.劉辰翁〈敏齋記〉:「人未有非敏者也,雖有下愚之人,手不能方圓,目不識之無;及其得於博也,彩色電轉,狂呼鶻視,梟未成而脫,諸口如取。雖有離婁之目力,鈃桑之心計,或不能及也。」
  2. 明.楊基〈寄林訓導謨〉詩:「漠室山河終混一,秦城樓閣易黃昏。平生不識之無字,也學相如與賣文。」
  3. 清.黃景仁〈除夕述懷〉詩:「有兒名乙生,廢學增癡憨。曾不識之無,但索梨與柑。」
  4. 《花月痕》第二三回:「心不辨菽麥,目不識之無。」

在其他地方搜尋「不識之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