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泉之下
ㄐㄧㄡˇ ㄑㄩㄢˊ ㄓ ㄒㄧㄚˋ
人死後鬼魂所在之處。語本漢.阮瑀〈七哀詩〉。
用法
人死後鬼魂所在之處。
例句
- 你到現在還不說出這秘密、難道要將它帶到九泉之下嗎?
- 能有這樣的成就、相信你父母在九泉之下也會感到驕傲。
- 無法完成老友臨終託付、未來到九泉之下、我依然會愧疚不安!
- 臨終前還能跟你見上一面、就算我魂歸九泉之下、也不會有任何遺憾了。
- 經過漫長訴訟、凶手終於在今日被處決、想必九泉之下的受害者可以瞑目了。
辨識
參考詞語:「重泉幽壤、重泉之下」
典故說明
《左傳.隱公元年》記載鄭莊公與弟弟共叔段爭奪國君之位時、遭受母親背叛、因此許下「不及黃泉、無相見也」的誓言。莊公即位後、對昔日說過的那段話感到悔恨不已、於是採納潁考叔的建議:「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即挖到地下湧出泉水的地方、就在地道中與母親相見。從此、母子二人和樂融融。泉因自地下湧出、古代便有以「泉」指稱地底的說法。另「九」字有極多之意、「九天」即指天之極高處、因此、「九泉」有表達位於地底深處的意涵。阮瑀(西元?~212)字元瑜、漢陳留人、建安七子之一。面對東漢末年動盪的社會、他曾在〈七哀詩〉裡感嘆生命流逝、認為青壯年華逝去便難返回、繁華生活再也不會重來。人生美好的時光短暫、一瞬間就會結束、身體轉眼便將化為塵土。死後處於幽暗的九泉、在墳墓中度過無盡的時光。屆時、身體早已不復存在、氣力也消散一空、精魂遊蕩、什麼也做不了。一想到此、即使桌上擺放著山珍海味也無心享用、美酒滿杯也無意暢飲。後來「九泉之下」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人死後鬼魂所在之處。
書證
- 《晉書.卷七四.列傳.桓彝》:「揚芬千載之上、淪骨九泉之下。」
- 《魏書.卷一六.道武七王列傳.陽平王熙》:「若死為鬼、永曠天顏、九泉之下、實深重恨。」
- 《京本通俗小說.拗相公》:「王某上負天子、下負百姓、罪不容誅、九泉之下、何面目見唐子方諸公乎?」
- 宋.張九成《張狀元孟子傳.卷七》:「使其魂魄有靈、烏知其不悔恨於九泉之下哉!」
- 元.關漢卿《竇娥冤》第四折:「替你孩兒盡養生送死之禮、我便九泉之下可也瞑目。」
- 《三國演義》第四○回:「異日死於九泉之下、何面目復見吾兄乎?」
- 明.王恕〈再乞休致奏狀〉:「非惟臣感聖恩於沒齒、雖九泉之下亦不能忘也。」
- 《東周列國志》第九八回:「范睢命漆其頭為溺器、曰:『汝使賓客醉而溺我、今令汝九泉之下、常含我溺也。』」
《成語典》版本編號:2020_20241226
© 中華民國教育部 (Ministry of Education, R.O.C.)
使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