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K

搜尋方式

仁智之見

ㄖㄣˊ ㄓˋ ㄓ ㄐㄧㄢˋ

猶「見仁見智」。見「見仁見智」條。01.宋.葉重開〈舂陵續編序〉:「學者仁智之見、雖有淺深、然自遠而即近、由麤以至精、月異而歲不同、今而畢錄於此、觀之者宜知所適從矣。」 

辨識

參考詞語:「見仁見智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見仁見智」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易經》相傳由伏羲制卦、文王繫辭、孔子作十翼。共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易經》的內容、最早只是記大自然、氣象、天文等變化、供古代帝王施政參考之用、一般百姓則用為占卜吉凶。直到孔子為《易經》作傳、才賦予它哲理上的意義、成為儒家的重要典籍。《易經》的內容充滿神祕的色彩、理念幽微莫測、由宇宙運行乃至人事生滅、都有極精辟的見解。在所引典源《易經.繫辭上》中、解釋生成天地萬物的「」、說︰「陰陽的相反相生、生成了宇宙萬物、這就是道。承繼陰陽之道而生成萬物的就是善、而成就萬物的就是天命之性、也就是仁義道德。有仁德的人見到此道、就認為是仁;有智慧的人體會此道、就認為是智。百姓雖然日常受用此道、卻不知曉。因此君子之道雖然涵蓋萬有、知道的人卻很少啊!」後來「見仁見智」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對同一件事、每個人看法各異。

書證

  1. 宋.葉重開〈舂陵續編序〉:「學者仁智之見、雖有淺深、然自遠而即近、由麤以至精、月異而歲不同、今而畢錄於此、觀之者宜知所適從矣。」

在其他地方搜尋「仁智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