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指祭祀農事諸神及相關事物,極盡仁義之道。語本《禮記.郊特牲》。後用「仁至義盡」形容對他人盡最大的努力關懷照顧。
01.宋.陸游〈秋思〉詩其一○:「虛極靜篤道乃見,仁至義盡餘何憂?」 02.明.沈受先《三元記》第三六齣:「恤貧者仁,樂施者義,仁至義盡,實宜寵褒。」 03.清.黃宗羲〈陳乾初先生墓誌銘〉:「夫性之善在孩提少長之時,已自彌綸天地,不待後來,後來之仁至義盡,亦只還得孩提少長分量。」 04.清.梁章鉅《歸田瑣記.卷五.隆科多》:「我朝之恩禮故舊,仁至義盡,蓋史冊所未聞也。」 05.《兒女英雄傳》第一三回:「這等一女子,取義成仁,仁至義盡,無所為孽。」
形容對他人盡最大的努力關懷照顧。
近義:情至意盡
參考詞語:「義盡仁至」
「仁至義盡」是指竭力盡到「仁」與「義」之道,仁義之道指的是仁愛與正義,即是待人要寬厚、處事要有義氣,為儒家的中心思想。這句話最早出現在《禮記.郊特牲》。《禮記》是記載周代儀禮的書。其中有關祭祀的部分,談到當時都在十二月田事告一段落時,由官方來舉行祭祀農神以及有助於農事的其他事物。祭祀的對象有八:除了最早教人民從事農耕的神農氏、帝堯的農師后稷,還有當時的農官、農官在田間的處所,另外還包括了貓和老虎,因為牠們會吃掉破壞農作物的田鼠與野豬,另外還有與農事密切相關的田舍及溝渠,最後並祈禱昆蟲不要來作亂。這樣完備的儀式非但祭祀農神,連帶對農耕有益的事物都加以回報,已是「仁之至,義之盡」,各面方都照顧到了。後來「仁至義盡」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對他人盡最大的努力關懷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