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K

搜尋方式

以容取人

ㄧˇ ㄖㄨㄥˊ ㄑㄩˇ ㄖㄣˊ
  1. 容貌的美醜作為識鑒人材標準。《韓非子.顯學》:「故孔子曰:『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也作「以貌取人」。

以容取人

ㄧˇ ㄖㄨㄥˊ ㄑㄩˇ ㄖㄣˊ

即「以貌取人」。見「以貌取人」條。01.《韓非子.顯學》:「孔子曰:『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源)

辨識

參考詞語:「以貌取人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以貌取人」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以貌取人」原作「以容取人」。根據《韓非子.顯學》的記載,春秋時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澹臺滅明長相不俗,孔子幾乎因此而以為他是個好學生,但相處久了才知道他的德行才能與容貌不相稱。而宰予談吐不凡,孔子幾乎因此而相信他是個優秀的好學生,但相處久了才知道他的智慧才華與談吐不相稱。孔子當初對這二位弟子的儀表言談,下了與實際才能不相符合的誤判,因而感嘆道:「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意思就是說:如果以容貌來判斷一個人的好壞,就會像對子羽一樣,產生誤判;如果以談吐來衡量一個人的才華,就會像對宰予一樣,產生誤判。後來「以貌取人」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以容貌的美醜作為認識評斷或任用人才的標準

書證

  1. 《韓非子.顯學》:「孔子曰:『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源)

在其他地方搜尋「以容取人」

有提到「以容取人」的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