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記仇恨,反以恩德回報他人。#語出《論語.憲問》。 △「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01.《論語.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源) 02.《史記.卷一二四.游俠列傳.郭解》:「及解年長,更折節為儉,以德報怨,厚施而薄望。」 03.《三國志.卷二九.魏書.方技傳》裴松之注引《輅別傳》:「及成人……每欲以德報怨。常謂:『忠孝信義,人之根本,不可不厚;廉介細直,士之浮飾,不足為務也。』」 04.《周書.卷三七.列傳.韓襃》:「襃因是奏曰:『所獲賊眾,不足為多。俘而辱之,但益其忿耳。請一切放還,以德報怨。』有詔許焉。」 05.《宋史.卷三九六.列傳.史浩》:「上知之茂嘗毀浩,曰:『卿豈以德報怨耶?』浩曰:『臣不知有怨,若以為怨而以德報之,是有心也。』」 06.《兒女英雄傳》第三九回:「老伯,你平日常講的『以德報德,以直報怨』,怎的此時自己,又以德報怨起來?」
表示不記仇恨,反以恩德回報他人。
參考詞語:「報怨以德、德以報怨」
《論語》一書是由孔門弟子記錄而成,內容是孔子自述或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間相互問答的話。〈憲問〉篇中有一段論述謝恩報怨的方法。有人問孔子:用恩惠來回報仇恨,你覺得怎麼樣?孔子的回答是:如果用恩惠來回報仇恨,那用什麼來回報對我們有恩惠的人呢?不如用正直之道對待仇人,除非別人用恩惠待我,我才同樣的用恩惠回報他。此外,在《禮記.表記》中也記載了孔子曾經說過的話:「以德報德,則民有所勸;以怨報怨,則民有所懲。」及「以德報怨,則寬身之仁也;以怨報德,則刑戮之民也。」這些話也是在討論謝恩報怨的方法。「以德報怨」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個成語,用於表示不記仇恨,反以恩德回報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