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口開河」之「河」、典源作「合」。任由嘴巴隨意開合、指不加思索地隨口說出。※#語或本元.關漢卿《魯齋郎》第四折。後用「信口開河」比喻隨口亂說。 △「信口雌黃」
比喻隨口亂說。
用在「隨口亂說」的表述上。
參考詞語:「信口開合、信口開喝」
「信口開河」原或作「信口開合」。本指任由嘴巴開合、不加思索地隨口說出。此語常見於元代戲曲中。例如關漢卿的《魯齋郎》雜劇、提到宋朝時候、有個惡霸魯齋郎、他依仗著官威權勢、到處橫行不法、由於皇上對他十分寵幸、因此無人治得了他。魯齋郎先是霸占了銀匠李氏之妻、李姓銀匠因告狀無門、而昏倒在路旁、被張珪救起、兩人因而結拜為兄弟。後來有一天魯齋郎遇見了張珪之妻、見其妻貌美、心生貪念、於是又逼張珪將妻子送給他、然後再將李銀匠之妻賜與張珪為妻。後來李銀匠找張珪、意外的在張珪家中看到了自己的妻子、兩人相擁痛哭。張珪眼看別人夫妻重聚、而自己卻妻離子散、於是心灰意冷、將家產全數留給了李銀匠夫婦、自己則前往道觀出家去了。後來包拯為民除害、智斬了魯齋郎、李銀匠和張珪也得以發洩心裡的憤恨。包拯因此勸張珪還俗、重振家業、但是張珪卻已心如死灰、說明自己自從出家後、就再也沒想過要重回塵世的生活、儘管包拯隨口說出、瑣碎囉嗦地說了一番、也都無法說動他的心、堅決不肯還俗。後來「信口開合」演變成「信口開河」、合、河音同、「開河」大概指話如河水般洩出。所以可用來比喻隨口亂說。「信口開河」較早的書證出自於《孤本元明雜劇.漁樵閑話.第一折》:「似我山間林下的野人、無榮無辱、任樂任喜、端的是信口開河、隨心放蕩、不受拘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