雌黃,橙黃色礦物,成分是三硫化二砷,可作退色劑,古代用於塗改文字。本指有如口中含著雌黃,能隨時改正不合意的語句。#語本晉.孫盛《晉陽秋》。後用「信口雌黃」比喻不顧事實真相,隨口亂說或妄加批評。 △「妄下雌黃」、「信口開河」
01.《世宗憲皇帝上諭內閣.卷六二.雍正五年十月》:「此等小人所以聳動愚人之法有二:一則逢人稱贊,口不言人之過失,而無識之人則以為忠厚老成而信之;一則信口雌黃,無所許可,而無識之人則以為獨厚於已而信之。」 02.清.錢謙益〈再答張靜涵書〉:「每作法門文字,誓欲以世間綺語戲論,消歸佛乘,安敢私心逞臆,信口雌黃。」 03.《宦海》第一一回:「在下做書的更不便無端妄語,信口雌黃。不過照著有聞必錄的例兒,姑且的留資談助。」 04.清.張雲璈〈察吏行〉:「太守觀察本切近,豈肯信口生雌黃。」
比喻不顧事實真相,隨口亂說或妄加批評。
參考詞語:「口中雌黃、雌黃信口」
「信口雌黃」及「信口開河」都有隨口亂說的意思。
「信口雌黃」,側重於不負責任的評論;「信口開河」,側重於漫無邊際地隨口亂說。 |
信口雌黃 信口開河 ○ ㄨ 這種偷竊的事,怎能∼,硬賴在某人身上? ㄨ ○ 他是∼胡謅的,可別輕信。
「信口雌黃」原作「口中雌黃」。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時代環境的動盪不安,道家老子和莊子的清靜無為思想,因此得以流行,許多人都喜歡以老莊思想為談論內容,王衍就是其中的一個。他每每在談論老莊玄妙的哲理時,總能侃侃而談,即使是講錯了,或是在道理上有說不通的地方,仍然不慌不忙地隨口改正,彷彿嘴裡含了雌黃,隨時改正,所以大家都稱他是「口中雌黃」。後來「信口雌黃」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不顧事實真相,而隨口亂說或妄作批評。出現「信口雌黃」的書證如清.張雲璈〈察吏行〉:「太守觀察本切近,豈肯信口生雌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