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信口雌黃」。見「信口雌黃」條。01.《明史.卷二三○.馬孟禎列傳》:「臣子分流別戶、入主出奴、愛憎由心、雌黃信口、流言蜚語、騰入禁庭。」
參考詞語:「信口雌黃」
此處所列為「信口雌黃」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信口雌黃」原作「口中雌黃」。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時代環境的動盪不安、道家老子和莊子的清靜無為思想、因此得以流行、許多人都喜歡以老莊思想為談論內容、王衍就是其中的一個。他每每在談論老莊玄妙的哲理時、總能侃侃而談、即使是講錯了、或是在道理上有說不通的地方、仍然不慌不忙地隨口改正、彷彿嘴裡含了雌黃、隨時改正、所以大家都稱他是「口中雌黃」。後來「信口雌黃」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不顧事實真相、而隨口亂說或妄作批評。出現「信口雌黃」的書證如清.張雲璈〈察吏行〉:「太守觀察本切近、豈肯信口生雌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