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按照情理行事。#語本《史記.卷六六.伍子胥列傳》。後用「倒行逆施」比喻胡作非為的罪惡行徑。
01.《史記.卷六六.伍子胥列傳》:「吾日莫途遠,吾故倒行而逆施之。」(源) 02.唐.李白〈天馬歌〉:「鹽車上峻阪,倒行逆施畏日晚。」 03.宋.陸九淵〈與包詳道書〉:「其於聖賢之言一失其指,則倒行逆施,弊有不可勝言者。」 04.《四庫全書簡明目錄.卷一六.集部四.別集類三.太倉稊米集》:「紫芝年過六十始通籍,而集中諛頌秦檜父子者,連篇累牘,殆於日暮途遠,倒行逆施。」 05.清.陳夔龍《夢蕉亭雜記》卷一:「總緣彼有恃而不恐,蓋欲早舉非常之事,而事與心違,大欲未遂,矯而出此,倒行逆施,致成兩宮西幸之局。」
比喻不按照情理行事。&比喻胡作非為的罪惡行為。
反義:順天應人
參考詞語:「逆施倒行、逆行倒施」
據《史記.卷六六.伍子胥列傳》載,伍子胥的父親和哥哥因為得罪了楚平王而被殺,只有他一人逃到吳國。伍子胥逃離楚國之前,曾對他的好友申包胥說:「我一定要滅亡楚國!」申包胥也說:「如果你滅了楚國,我也一定會復興楚國。」後來伍子胥在吳國受到吳王闔廬的賞識,幫助吳國振興國勢,成為一方的霸主。但是在伍子胥的心中,從來沒有忘記楚平王的殺害父兄之仇。後來楚國攻伐蔡國,伍子胥便藉救援蔡國的名義,帶領吳兵攻打楚國,屢戰屢勝,終於攻下楚國的郢都。此時楚平王早已死去多年,報仇心切的伍子胥命令兵士們挖開楚平王的墳墓,鞭笞平王的屍骨。逃到山中的申包胥知道這件事,就託人指責伍子胥說:「你雖是為了報父兄之仇,但也做得太過分了,難道你忘了也曾是楚國的臣子嗎?」伍子胥也託那人轉告申包胥,說:「我有生之年報不了仇,就像太陽快下山了,要走的路卻還很遙遠,我怕等不及了,所以只好做出違背情理的事情。」伍子胥以「倒行而逆施之」說自己不按情理行事,後來「倒行逆施」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胡作非為的罪惡行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