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分崩離析」。見「分崩離析」條。01.元.戴良〈跋孫伯睿所藏絳帖〉:「二十年來、禍亂相仍、在在兵起、士大夫所藏舊物、羽化殆盡、而孫氏兄弟乃能保有此帖于分崩蕩析之餘。」
參考詞語:「分崩離析」
此處所列為「分崩離析」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孔子是春秋的賢人、於魯國從政時、魯國大治。後因政治理念與國君不合、周遊列國十三年、卻未受到其他國君的重用。晚年返回魯國、致力於古代典籍的整理。孔子秉持「有教無類」的精神、開平民教育的先河、門下有弟子三千人。孔門後學記錄孔子應答弟子、時人以及弟子間的問答之語、而成《論語》一書、其中可見孔子思想的脈絡、以及他的治學方式。在〈季氏〉篇中記載、由於季氏要攻打顓臾、所以輔佐季氏的子路和冉求來請教孔子的意見。孔子回答:「一個國家如果財富平均、人民就不虞匱乏;如果上下和睦、人民就能安居樂業;國家之內沒有禍亂、就不會傾覆。如果他國的人民不服、那就以德行感化他們、使他們來歸。他們來歸之後、就要使他們安定。如今你們兩人輔佐季氏、不能德化他國的人民、邦國分裂瓦解、無法保全、反而要在國內動兵征伐。我怕季氏的憂患、不是遠在顓臾、而是近在朝中啊!」後來「分崩離析」這句成語從原文中摘出、就用來形容國家或集團的分裂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