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受利慾迷惑,使得理智昏亂。語出《史記.卷七六.平原君虞卿列傳》。 △「見利忘義」、「見利忘親」
01.《史記.卷七六.平原君虞卿列傳》:「太史公曰:『平原君,翩翩濁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體。鄙語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貪馮亭邪說,使趙陷長平兵四十餘萬眾,邯鄲幾亡。』」 02.《南史.卷三五.顧凱之列傳》:「論曰:『古人云:「利令智昏。」甚矣利害之相傾也。』」 03.宋.洪邁《容齋隨筆.卷一○.戰國自取亡》:「趙以上黨之地,代韓受兵,利令智昏,輕用民死,同日坑於長平者過四十萬,幾於社稷為墟。」 04.《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三回:「那彌軒真是利令智昏,等官出了題目之後,他卻偷了個空,慘淡經營,作了一篇文字,暗暗使人傳遞與那肄業生。」 05.《官場現形記》第四回:「他指日也要回任,這藩台是不能久的。他便利令智昏,叫他的幕友官親,四下裡替他招攬買賣。」
形容受利慾迷惑,使得理智昏亂。
參考詞語:「利以昏智、慾令智昏、智以利昏」
「利令智昏」及「見利忘義」都有因私利而做了錯誤事情的意思。
「利令智昏」側重於被利慾所誘而做出不理智的行為;「見利忘義」側重於為了利益而不顧道義。 |
利令智昏 見利忘義 ○ ㄨ 他坦承自己是一時∼,才會盜用公款。 ㄨ ○ 做人要講義氣,不能∼。
戰國時秦昭襄王四十五年,秦占領韓的野王,阻絕了上黨通往韓首都的道路,上黨守吏馮亭和人民商量,決定歸附趙。得到消息的趙平原君,認為平白獲得一郡沒什麼不好,於是趙接收上黨成為屬地。但這一來激怒了秦,轉而攻打趙。秦將白起在長平大敗趙軍,阬殺趙投降士卒四十餘萬,國都邯鄲幾乎不保。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平原君虞卿傳》文後,以這段歷史事件來評論平原君,說:「平原君是個文采風流的公子,但眼光短淺,不能看透整個局面。」因為貪圖上黨,使得趙幾乎亡國,就像俗話說的:「利令智昏。」從司馬遷已引用這句俗語來看,「利令智昏」一語的起源相當早,就是用來形容受利慾迷惑,使得理智昏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