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用新的眼光來看待人。語本晉.虞溥《江表傳》。 △「士別三日,刮目相待」、「另眼相看」、「吳下阿蒙」
01.宋.楊萬里〈送鄉僧德璘監寺緣化結夏歸天童山〉詩:「一別璘公十二年,故當刮目為相看。」 02.宋.李光〈魏子介然甲戌中春不遠數百里訪予……作長句送行且勉使力學志其遠且大者仍用喜雨詩韻〉詩:「愛君凜凜有英氣,刮目相看為改容。……已約三冬重過我,盡攜書史日相從。」 03.清.孔尚任《小忽雷》第四齣:「俺意欲招為妹婿,一來與樞密有了瓜葛,二來權府刮目相看。」
形容用新的眼光來看人。
近義:另眼相看
反義:一視同仁
參考詞語:「刮目相待、刮目相觀、刮目視之、刮眼看」
「刮目相看」原作「刮目相待」,指將眼前舊有的認識刮除,重新看待。三國時吳將呂蒙,小時候因為生活困苦,沒有讀過什麼書,以致有些官員認為他沒有學識而看輕他。有一天,吳國君主孫權勸呂蒙和蔣欽,要他們趁著年輕多看史書和兵書充實學識,呂蒙起先推說軍務煩忙沒有時間,孫權就舉自己、漢光武帝及曹操的例子來勉勵他。於是他開始發奮學習,到後來看過的書籍,甚至比一般儒生還多。吳國另一位將軍魯肅在代理周瑜的職務期間,有次巡視呂蒙駐守的營區,本來魯肅也有一點輕視呂蒙,但卻在議論事情時說不過他,於是拍著呂蒙的背說:「我一直以為你只會帶兵,沒想到你學識這麼淵博,已經不是當年那個學識淺陋的呂蒙了。」呂蒙回答:「士三天不見,就應該讓人刮目相待。」後來「刮目相看」即從這裡演變而來,形容用新的眼光來看待人。含有重新評定、認識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