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在骨頭,刻在心上。形容感受深刻,難以忘懷。語本唐.李白〈上安州李長史書〉。 △「沒齒不忘」、「銘肌鏤骨」
01.元.劉時中〈端正好.眾生靈遭磨障套.三煞〉:「這相公愛民憂國無偏黨,發政施仁有激昂,……萬萬人感恩知德,刻骨銘心,恨不得展草垂韁。」 02.《水滸傳》第八○回:「二次雖奉天恩,中間委曲奸弊,難以屢陳。萬望太尉慈憫,救拔深陷之人,得瞻天日,刻骨銘心,誓圖死報。」 03.明.解縉〈獻太平十策〉:「臣蒙陛下之恩,至深至厚,刻骨銘心,思所以補報。」
形容感受深刻,難以忘懷。
參考詞語:「切骨銘心、刻骨銘肌、刻骨鏤心、銘心刻骨、銘心鏤骨、鏤心刻骨、鏤骨銘心」
「刻骨銘心」及「沒齒不忘」都有不會忘懷的意思。
「刻骨銘心」多用在表示感受的深刻;「沒齒不忘」一般只用在表示時間之長久。 |
刻骨銘心 沒齒不忘 ○ ㄨ 經商失敗後,朋友紛紛棄他而去,那種∼的痛苦,外人根本無法體會。 ㄨ ○ 你的大恩大德,我們舉家∼。
這篇〈上安州李長史書〉是唐代詩人李白,在安州遊歷時寫給李(京之)長史自我推薦的書信,期望得到賞識而受到任用。在這之前,李白曾經得罪李長史,但李長史原諒了他,所以在書信中,他引用《世說新語.政事》:晉代王承任東海郡太守時,有一個人因為在老師家讀書讀到太晚,回家時犯了宵禁,王承就說:「鞭打像甯越一樣勤學的人來樹立威名,恐怕不是治理政事的根本之道。」於是派人送他回家。李白以這則故事來讚揚李長史的寬宏大量,並且表明會將李長史的恩德刻在骨頭,記在心上。後來「刻骨銘心」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感受深刻,難以忘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