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動輒得咎」。見「動輒得咎」條。01.宋.歐陽修〈與晏相公書〉:「豈非飄流之質愈遠而彌疏、孤拙之心易危而多畏?動常得咎、舉輒累人、故於退藏、非止自便。」
參考詞語:「動輒得咎」
此處所列為「動輒得咎」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韓愈是唐代著名的文人、他精通六經百家、崇尚儒學、排斥佛老、文章自成一家、為後世治古文者所取法。登進士第後、曾任國子博士、監察御史等職、卻因直言敢諫、屢次犯怒被貶、久久不得升遷。韓愈自認才高、不應受此待遇、因此作〈進學解〉一文以抒己憤。該文採問答方式、以國子先生喻己、假托學生之言、抒發自己才高卻不受重用的不滿、卻說自己不過是一介庸才、符合目前的低位閒差、用以自我解嘲。文中的「跋前躓後、動輒得咎」就是學生描述國子先生(韓愈)在官場上的處境艱難、一有舉動就會遭受責罰、進退兩難、而屢遭貶謫。後來「動輒得咎」就被用來形容人處境困難、極易受到責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