輒,總是。咎,罪過。「動輒得咎」指一有舉動就會遭受責罰。形容人處境困難,極易受到責難。語出唐.韓愈〈進學解〉。
01.唐.韓愈〈進學解〉:「然而公不見信於人,私不見助於友。跋前躓後,動輒得咎。」(源) 02.宋.俞文豹《吹劍錄外集》:「今伊川、晦菴二先生,言為世法,行為世師,道非不弘,學非不粹,而動輒得咎,何也?」 03.清.沈起鳳《諧鐸.卷四.財戒》:「寒乞兒,汝一介窮骨,妄覬妻妾之奉,宮室之美,以至鑽穿錢孔,動輒得咎,孽由自作,不可活矣。」」 04.《鏡花緣》第七八回:「小廝因動輒得咎,只得說道:『請問主人:前引也不好,後隨也不好,並行也不好,究竟怎樣才好呢?』富翁滿面怒色道:『我實對你說罷,你把菜錢還我就好了。』」 05.《清史稿.卷四二二.列傳.徐繼畬》:「嘗見各直省州縣有蒞任不及一年,而罰俸至數年十數年者,左牽右掣,動輒得咎。」
形容人處境困難,極易受到責難。
參考詞語:「動常得咎、動輒見咎」
輒,音ㄓㄜˊ。每、總是。不可寫作「轍」。
韓愈是唐代著名的文人,他精通六經百家,崇尚儒學,排斥佛老,文章自成一家,為後世治古文者所取法。登進士第後,曾任國子博士、監察御史等職,卻因直言敢諫,屢次犯怒被貶,久久不得升遷。韓愈自認才高,不應受此待遇,因此作〈進學解〉一文以抒己憤。該文採問答方式,以國子先生喻己,假托學生之言,抒發自己才高卻不受重用的不滿,卻說自己不過是一介庸才,符合目前的低位閒差,用以自我解嘲。文中的「跋前躓後,動輒得咎」就是學生描述國子先生(韓愈)在官場上的處境艱難,一有舉動就會遭受責罰,進退兩難,而屢遭貶謫。後來「動輒得咎」就被用來形容人處境困難,極易受到責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