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出《孟子.梁惠王下》:「王請無好小勇。夫撫劍疾視曰:『彼惡敢當我哉!』此匹夫之勇,敵一人者也。王請大之!」指有勇無謀的血氣之勇。《三國演義》第二二回:「顏良、文醜、匹夫之勇,一戰可擒。」
匹夫、一個人。「匹夫之勇」指個人逞血氣之勇。形容人有勇無謀。#語出《國語.越語上》。
形容人有勇無謀。
用在「魯莽不智」的表述上。
反義:智勇雙全
據《國語.越語上》載、春秋時、越王句踐被吳王夫差打敗、在吳國被囚禁三年、忍受一切恥辱。回國後、他決心惕礪圖強、立志復國。十年過去了、越國國富民安、兵強馬壯、因此全國的人民向句踐請求攻打吳國、復仇雪恥。但越王句踐卻再三推辭、經過幾番請求、句踐終於答應了人民請戰的要求。句踐把戰士們召集在一起、向他們表明決心說:「我聽說古代的賢君從不愁士兵少、只愁士兵們缺乏自強的精神。我不希望你們不用智謀、單憑個人的血氣之勇、而希望大家能步調一致、同進同退。前進的時候要想到會得到獎賞、後退的時候要想到會受到處罰、這樣、就會得到應有的賞賜。如果前進的時候不聽命令、後退的時候不怕處分、那麼將會受到應有的懲罰。」到了出征的時候、越國的人都互相勉勵、表示服從。作父親的勉勵他的兒子、當哥哥的勉勵他的弟弟、作妻子的勉勵她的丈夫、大家都說:「這樣的國君、誰能不為他效死呢?」由於全體將士鬥志十分高昂、終於打敗了吳王夫差、滅掉了吳國。後來《國語》中的「匹夫之勇」演變為成語、用來形容人有勇無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