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K

搜尋方式

口伐舌擊

ㄎㄡˇ ㄈㄚ ㄕㄜˊ ㄐㄧˊ

猶「口誅筆伐」。見「口誅筆伐」條。01.宋.歐陽澈〈上蔣提舉書〉:「剛腸無他,一報君父,視死如歸,故口伐舌擊,決保其折而不沮也。」

用法

01.宋.歐陽澈〈上蔣提舉書〉:「剛腸無他,一報君父,視死如歸,故口伐舌擊,決保其折而不沮也。」

辨識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口誅筆伐」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張岱,字宗子、石公,號陶庵,明末清初浙江山陰人。張岱不僅長於文學,且長於史學,重要的著作是《石匱書》。此書張岱寫了近五十年才脫稿,花了很大的心血。但是,有些看過此書的大老認為,《石匱書》雖然寫得很好,但是沒有順應潮流擁戴東林學派,恐怕不合時宜,張岱心中十分不服,在〈與李硯翁〉的信中強調了言論自由的重要,他認為,有健全的輿論才有健全的政治。又引到宋代呂祖謙的話:「見辱於市人,越宿而已忘;見辱於君子,萬世而不泯。君子所以口誅筆伐於蓽門圭竇之間,而老奸巨滑心喪膽落,得恃此權也。」意思是說:被一般人羞辱,過一晚就忘了;被君子羞辱,一輩子也忘不了。這就是君子為什麼要常用言語和文字揭發譴責老奸巨猾的人的罪狀,讓他們非常恐懼害怕。張岱堅持自己史學家言論自由的理念,故寫此信與好友痛快言之。後來原文中的「口誅筆伐演變成語用來指用言語和文字來揭發、譴責他人的罪狀。


有提到「口伐舌擊」的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