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誅筆伐
ㄎㄡˇ ㄓㄨ ㄅㄧˇ ㄈㄚ
誅、誅殺。伐、征討。「口誅筆伐」就是用言語和文字來揭發、譴責他人的罪狀。語出明.張岱《瑯嬛文集.卷三.書牘.與李翁硯書》引宋.呂祖謙語。
用法
用言語和文字來揭發、譴責他人的罪狀。
用在「批評譴責」的表述上。
例句
- 當弊案爆發時、人人口誅筆伐那些監守自盜的官員。
- 對社會的不公進行口誅筆伐、正是新聞記者的職責所在。
- 對於這種禍國殃民的作法、人人都應發揮凜然正氣、口誅筆伐。
- 文人的刀劍就是筆墨、對此不良風氣理應口誅筆伐、同聲譴責。
- 在民主時代、主政者不依法行事、馬上就會遭到媒體口誅筆伐。
辨識
參考詞語:「口伐舌擊、筆誅口伐」
典故說明
張岱、字宗子、石公、號陶庵、明末清初浙江山陰人。張岱不僅長於文學、且長於史學、重要的著作是《石匱書》。此書張岱寫了近五十年才脫稿、花了很大的心血。但是、有些看過此書的大老認為、《石匱書》雖然寫得很好、但是沒有順應潮流擁戴東林學派、恐怕不合時宜、張岱心中十分不服、在〈與李硯翁〉的信中強調了言論自由的重要、他認為、有健全的輿論才有健全的政治。又引到宋代呂祖謙的話:「見辱於市人、越宿而已忘;見辱於君子、萬世而不泯。君子所以口誅筆伐於蓽門圭竇之間、而老奸巨滑心喪膽落、得恃此權也。」意思是說:被一般人羞辱、過一晚就忘了;被君子羞辱、一輩子也忘不了。這就是君子為什麼要常用言語和文字來揭發、譴責老奸巨猾的人的罪狀、讓他們非常恐懼害怕。張岱堅持自己史學家言論自由的理念、故寫此信與好友痛快言之。後來原文中的「口誅筆伐」演變為成語、用來指用言語和文字來揭發、譴責他人的罪狀。
書證
- 明.張岱《瑯嬛文集.卷三.書牘.與李翁硯書》引宋.呂祖謙語:「呂東萊曰:『……君子所以口誅筆伐於蓽門圭竇之間、而老奸巨滑心喪膽落、得恃此權也。』」(源)
- 明.汪廷訥《三祝記》第一四齣:「他捐廉棄恥、向權門把富貴貪求、全不知口誅筆伐是詩人句、隴上墦間識者羞。」
- 明.卓爾康《春秋辯義.卷二.僖公三》:「邢、魯同出周公同宗之親戚。于同姓、魯不能問罪出師、又不能控晉討賊、止此書『燬』以寄執兵之仇、一字之義、凜然口誅筆伐矣。」
- 清.顧棟高《春秋大事表.卷四二之四.昭公》:「夫《春秋》為天下之無王作、臣弒其君、子弒其父、生人之道絕矣。故不得已而作《春秋》、汲汲乎別嫌明微、正名定分。……口誅筆伐、猶望人心懾於大義而不敢肆。」
《成語典》版本編號:2020_20241226
© 中華民國教育部 (Ministry of Education, R.O.C.)
使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