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K

搜尋方式

口誅筆伐

ㄎㄡˇ ㄓㄨ ㄅㄧˇ ㄈㄚ
  1. 用言語和文字來揭發、譴責他人的罪狀。
    [例]這件貪瀆案爆發後,立即引起各界的口誅筆伐。

口誅筆伐

ㄎㄡˇ ㄓㄨ ㄅㄧˇ ㄈㄚ
  1. 用言語和文字來揭發譴責他人的罪狀。明.汪廷訥《三祝記》第一四齣:「他捐廉棄恥,向權門把富貴貪求,全不知口誅筆伐是詩人句,隴上墦間識者羞。」也作「筆誅口伐」、「口伐舌擊」。

口誅筆伐

ㄎㄡˇ ㄓㄨ ㄅㄧˇ ㄈㄚ

明.張岱《瑯嬛文集.卷三.書牘.與李硯翁書》引宋.呂祖謙語

用法

用在「批評譴責」的表述上。

當弊案爆發時,人人口誅筆伐那些監守自盜的官員。 對社會的不公進行口誅筆伐,正是新聞記者的職責所在。 對於這種禍國殃民的作法,人人都應發揮凜然正氣,口誅筆伐。 文人的刀劍就是筆墨,對此不良風氣理應口誅筆伐,同聲譴責。 在民主時代,主政者不依法行事,馬上就會遭到媒體口誅筆伐。

例句

  1. 明.張岱《瑯嬛文集.卷三.書牘.與李翁硯書》引宋.呂祖謙語:「呂東萊曰:『……君子所以口誅筆伐於蓽門圭竇之間,而老奸巨滑心喪膽落,得恃此權也。』」(源)
  2. 明.汪廷訥《三祝記》第一四齣:「他捐廉棄恥,向權門把富貴貪求,全不知口誅筆伐是詩人句,隴上墦間識者羞。」
  3. 明.卓爾康《春秋辯義.卷二.僖公三》:「邢、魯同出周公同宗之親戚。于同姓,魯不能問罪出師,又不能控晉討賊,止此書『燬』以寄執兵之仇,一字之義,凜然口誅筆伐矣。」
  4. 清.顧棟高《春秋大事表.卷四二之四.昭公》:「夫《春秋》為天下之無王作,臣弒其君,子弒其父,生人之道絕矣。故不得已而作《春秋》,汲汲乎別嫌明微,正名定分。……口誅筆伐,猶望人心懾於大義而不敢肆。」

辨識

反義:口伐舌擊筆誅口伐

典故說明

用言語和文字來揭發、譴責他人的罪狀。


在其他地方搜尋「口誅筆伐」

有提到「口誅筆伐」的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