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K

搜尋方式

名不虛立

ㄇㄧㄥˊ ㄅㄨˋ ㄒㄩ ㄌㄧˋ
  1. 名聲與實際相符。《史記.卷一二四.游俠傳.序》:「名不虛立,士不虛附。」也作「名不虛傳」。

名不虛立

ㄇㄧㄥˊ ㄅㄨˋ ㄒㄩ ㄌㄧˋ

猶「名不虛傳」。見「名不虛傳」條。01.《史記.卷一二四.遊俠列傳.序》:「以余所聞、漢興有朱家、田仲、王公、劇孟、郭解之徒、雖時扞當世之文罔、然其私義廉絜退讓、有足稱者。名不虛立、士不虛附。」02.《三國志.卷二七.魏書.徐胡二王傳.徐邈》:「帝大笑、顧左右曰:『名不虛立。』」 

辨識

參考詞語:「名不虛傳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名不虛傳」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名不虛傳」原作「名不虛」。戰國時、齊國公子孟嘗君愛好養士、門下食客多達三千人。在他擔任上卿時、受封古代薛國之地、約在今山東省滕縣附近。司馬遷在撰寫《史記》時、曾在孟嘗君的傳記後寫下自己的看法。他說自己曾經到過薛地、發現這個地方的人比較凶悍、殘暴、和附近鄒、魯地方的人不一樣。問了人、才知道原來這是因為孟嘗君喜歡養士、許多人慕名而來、移居的人數約有六萬多戶、結果使得薛地龍蛇雜處。可見他果真是與傳說中愛好賓客的名聲相符、司馬遷因此說「名不虛矣」!典源又見《史記.卷一二四.遊俠傳.序》、內容則是表述自漢朝建立以來、有不少知名的俠義之士、像朱家、田仲、王公等人、他們雖然經常違背法律的規範、但因為廉節、有義氣、又懂得謙讓、因而贏得世人的稱頌、絕非空有其名、所以值得為他們立傳。文中也用了「名不虛立」之語。後來「名不虛傳」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名聲與實際相符、而非徒有虛名。

書證

  1. 《史記.卷一二四.遊俠列傳.序》:「以余所聞、漢興有朱家、田仲、王公、劇孟、郭解之徒、雖時扞當世之文罔、然其私義廉絜退讓、有足稱者。名不虛立、士不虛附。」
  2. 《三國志.卷二七.魏書.徐胡二王傳.徐邈》:「帝大笑、顧左右曰:『名不虛立。』」

在其他地方搜尋「名不虛立」

有提到「名不虛立」的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