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K

搜尋方式

名不虛傳

ㄇㄧㄥˊ ㄅㄨˋ ㄒㄩ ㄔㄨㄢˊ
  1. 名聲與實際相符合。
    [例]久聞日月潭景色秀美,今日一睹,果然名不虛傳。

[反]徒有虛名

名不虛傳

ㄇㄧㄥˊ ㄅㄨˋ ㄒㄩ ㄔㄨㄢˊ
  1. 名聲與實際相符。《三國演義》第四五回:「兵精糧足,名不虛傳。」《紅樓夢》第二八回:「寶玉聽說,不覺欣然,跌足笑道:『有幸,有幸,果然名不虛傳!』」也作「名不虛立」、「名不虛行」、「名不虛謂」。

名不虛傳

ㄇㄧㄥˊ ㄅㄨˋ ㄒㄩ ㄔㄨㄢˊ

名聲與實際相符,而非徒有虛名。語或本《史記.卷七五.孟嘗君列傳》。 名副其實

用法

名聲與實際相符,而非徒有虛名。褒義。

用在「名實相符」的表述上。

例句

  1. 故宮博物院果真是名不虛傳的文化寶庫。
  2. 阿里山雲海為臺灣名景之首,真是名不虛傳。
  3. 久聞她的琴藝非凡,今日親自聆聽,果真名不虛傳。
  4. 久聞「桂林山水甲天下」,今到桂林一遊,果然名不虛傳。
  5. 這家餐館口碑甚佳,今日前來飽餐一頓,果然是名不虛傳。
  6. 眼前的一座座冰雕,巧奪天工,北海道雪祭確實名不虛傳。
  7. 這座峽谷風光,名聞遐邇,今日來遊,氣勢磅薄,果然名不虛傳。
  8. 雲門舞集舞藝出神入化,今天親眼目睹,果然名不虛傳,讓人佩服。
  9. 金門高粱酒名聞遐邇,我就只飲一小杯,已覺香氣撲鼻,味道醇正,的確是名不虛傳。

辨識

近義:名下無虛名副其實

反義:名不副實有名無實名過其實徒有其名

參考詞語:「名不虛立、名不虛得、名不虛行

「名不虛傳」及「名副其實」都有名聲與實際相符合的意思。 「名不虛傳」專用於好名聲;「名副其實」適用範圍較廣,好壞名聲皆可用。

名不虛傳 名副其實
○ ○ 金門高粱酒名聞遐邇,我就只飲一小杯,已覺香氣撲鼻,味道醇正,的確是∼。
☓ ○ 他是個∼的守財奴,這樣富有,卻還要苛扣傭人的工錢。

典故說明

「名不虛傳」原作「名不虛」。戰國時,齊國公子孟嘗君愛好養士,門下食客多達三千人。在他擔任上卿時,受封古代薛國之地,約在今山東省滕縣附近。司馬遷在撰寫《史記》時,曾在孟嘗君的傳記後寫下自己的看法。他說自己曾經到過薛地,發現這個地方的人比較凶悍、殘暴,和附近鄒、魯地方的人不一樣。問了人,才知道原來這是因為孟嘗君喜歡養士,許多人慕名而來,移居的人數約有六萬多戶,結果使得薛地龍蛇雜處。可見他果真是與傳說中愛好賓客的名聲相符,司馬遷因此說「名不虛矣」!典源又見《史記.卷一二四.遊俠傳.序》,內容則是表述自漢朝建立以來,有不少知名的俠義之士,像朱家、田仲、王公等人,他們雖然經常違背法律的規範,但因為廉節、有義氣,又懂得謙讓,因而贏得世人的稱頌,絕非空有其名,所以值得為他們立傳。文中也用了「名不虛立」之語。後來「名不虛傳」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名聲與實際相符,而非徒有虛名。

書證

  1. 宋.華岳〈白面渡〉詩:「繫舡白面問溪翁,名不虛傳說未通。只恐當年溪上女,浣紗時節懶勻紅。」
  2. 《初刻拍案驚奇》卷六:「果然標緻,名不虛傳!幾時再得見見,看個仔細便好。」
  3. 《紅樓夢》第二八回:「寶玉聽說,不覺欣然跌足,笑道:『有幸!有幸!果然名不虛傳。』」
  4. 《蕩寇志》第五五回:「花榮那廝端的好箭,名不虛傳。此人不除,將來陣上好生不便。」
  5. 《三俠五義》第八五回:「怪不得人稱翻江鼠,果然水勢精通,名不虛傳!」
  6.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五回:「久聞揚州的鹽商闊綽,今日到了此地,方才知道是名不虛傳。」

在其他地方搜尋「名不虛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