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虛有其名而無實際內容。#語本《國語.晉語八》。 △「名不副實」
01.《喻世明言.卷一○.滕大尹鬼斷家私》:「討這花枝般的女兒,自家也得精神對付他,終不然擔誤他在那里,有名無實?」 02.《醒世恆言.卷九.陳多壽生死夫妻》:「感承娘子美意不允,拜堂成親。雖有三年之外,卻是有名無實。並不敢污損了娘子玉體。」 03.《二刻拍案驚奇》卷九:「我如今只得再央龍香姐拿件信物送他,寫封實心實意的話,求他定下個佳期,省得此往彼來,有名無實,白白地想殺了我!」 04.《儒林外史》第一四回:「這分明是有名無實的,卻塞得住這小廝的嘴。」 05.《紅樓夢》第八一回:「目今只求叫他讀書講書作文章。倘或不聽教訓,還求太爺認真的管教管教他,纔不至有名無實的白耽誤了他的一世。」 06.《孽海花》第一三回:「況且名士虛聲,有名無實的多哩!」
指虛有其名而無實際內容。
參考詞語:「有名亡實」
「名」指名聲、名義,「實」指實際的情形,名和實如果一致,那就是「名副其實」,但是如果空有虛名,卻沒有實際的權力或能力,那就是「有名無實」了。在所引典源《國語.晉語八》中,記載了一個故事:有一天,晉國的大夫叔向去拜訪韓宣子。韓宣子是晉國的六卿之一,地位非常顯赫,但是他卻憂慮自己貧困。聽了韓宣子的話之後,叔向卻向他道賀。韓宣子覺得很訝異,便問道︰「我有公卿之名,卻沒有公卿之財,想跟各位公卿贈送財物都沒有辦法,你為何要恭賀我呢?」表示韓宣子雖然身為公卿,但是卻無公卿的財富。在《管子.明法解》也有類似的用法,說明一個英明的君主,能善用人才,百官各司其職,讓國家長治久安。但是一個昏庸的君主,雖然有很多的臣子,但都不能各司其職,因此國家無法得到治理。像這樣的君主,可說是「有人主之名而無其實」,亦是「有名無實」的意思。後來「有名無實」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虛有其名而無實際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