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K

搜尋方式

吞聲飲氣

ㄊㄨㄣ ㄕㄥ ㄧㄣˇ ㄑㄧˋ
  1. 強忍氣憤而不出聲。《北史.卷八二.儒林傳下.劉炫傳》:「安可齰舌緘脣,吞聲飲氣,惡呻吟之響,忍酸辛之酷哉!」也作「忍氣吞聲」。

吞聲飲氣

ㄊㄨㄣ ㄕㄥ ㄧㄣˇ ㄑㄧˋ

猶「忍氣吞聲」。見「忍氣吞聲」條。01.《北史.卷八二.儒林列傳下.劉炫》引王孝藉〈上牛弘書〉:「安可齰舌緘脣,吞聲飲氣,惡呻吟之響,忍酸辛之酷哉!」

辨識

參考詞語:「忍氣吞聲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忍氣吞聲」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忍氣吞聲」原作「飲氣吞聲」。南北朝時,北魏將軍尒朱榮作亂,汝南王拓跋悅遂南奔梁國,梁武帝蕭衍尊他為魏主。梁朝的文書官任孝恭替汝南王寫了一篇聲討尒朱榮的檄文,將汝南王一行人離鄉背井,客居異地,試圖反攻的決心表露無遺,內容大意是:「尒朱榮在北方擁兵自重,胡作非為,侵略我的故鄉,我只好投奔梁國。梁武帝的文功武略,可比三皇五帝,又待我十分友善,並且派兵助我討伐逆賊。我與同伴們對家鄉淪陷親人的離散,感到無限的悲痛。我們強忍住這口氣,立誓報仇雪恨,將叛賊尒朱榮殲滅,復興宗族家園。」後來「忍氣吞聲」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受了氣也強自忍耐,不敢作聲抗爭。

書證

  1. 《北史.卷八二.儒林列傳下.劉炫》引王孝藉〈上牛弘書〉:「安可齰舌緘脣,吞聲飲氣,惡呻吟之響,忍酸辛之酷哉!」

在其他地方搜尋「吞聲飲氣」

有提到「吞聲飲氣」的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