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不敬的招呼聲施食予人。指不敬之食。典出《禮記.檀弓下》。後用「嗟來之食」比喻侮辱性或不懷好意的施捨。
01.《禮記.檀弓下》:「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源) 02.《後漢書.卷八四.列女傳.樂羊之妻》:「妾聞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況拾遺求利,以污其行乎!」 03.《兒女英雄傳》第二七回:「只因他一生不得意,逼成一個激切行逕,所以寧飲盜泉之水,不受嗟來之食。」
比喻侮辱性或不懷好意的施捨。
參考詞語:「嗟來食」
春秋時代,齊國發生了大饑荒,有個叫黔敖的人,在路邊放置飲食接濟路過的難民。當有個人用袖子遮著臉,拖著疲憊的腳步,跌跌撞撞地走來時,黔敖便拿了食物和飲水喊他:「喂!來這裡吃東西!」那個人抬起臉瞪著黔敖說:「我就是不接受這樣無禮的施捨,才會餓到這種地步!」黔敖立刻為自己的態度道歉,但那個人卻不接受,仍堅持拒絕進食,後來終於餓死了。當時曾子聽了這件事後,不太以為然,他說:「用不著這樣吧!若招待的人真的很不禮貌,你可以拒絕,但人家都道了歉,就可以接受啊!」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嗟來之食」,用來比喻以不禮貌的態度招呼人來吃的食物,後則泛指侮辱性或不懷好意的施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