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K

搜尋方式

地覆天翻

ㄉㄧˋ ㄈㄨˋ ㄊㄧㄢ ㄈㄢ
  1. 形容秩序極亂。明.梅鼎祚《玉合記》第一四齣:「掌握河山,部兼蕃漢,鴻圖建,地覆天翻,穩坐那黃金殿。」也作「天翻地覆」。

地覆天翻

ㄉㄧˋ ㄈㄨˋ ㄊㄧㄢ ㄈㄢ

即「天翻地覆」。見「天翻地覆」條。01.唐.釋貫休〈山居〉詩二四首之一二:「從他人說從他笑、地覆天翻也只寧。」02.明.梅鼎祚《玉合記》第一四齣:「掌握河山、部兼蕃漢、鴻圖建、地覆天翻、穩坐那黃金殿。」03.《封神演義》第九五回:「只見周營砲響、喊聲大振、金鼓齊鳴、如地覆天翻之勢。」 

辨識

參考詞語:「天翻地覆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天翻地覆」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唐朝詩人劉商、字子夏、彭城人、少時博學強記。大曆進士、官至檢校禮部郎中、汴州觀察判官。他能文善畫、喜好道術、詩以樂府見長。著有〈胡笳十八拍〉傳世、當時兒童婦女皆能誦之。〈胡笳十八拍〉是敘述漢末才女蔡琰陷胡的坎坷際遇。蔡琰、東漢陳留圉人、名儒蔡邕之女。幼承家學、博覽群籍、深諳音律。獻帝初平二年(西元191)、被入侵的羌胡擄至北方、為南匈奴左賢王去卑脅迫成親、從此羈留胡地十二年、並育下二子。曹操當政後、念及與蔡邕的舊日情誼、遣使前往胡地、將蔡琰贖回。〈胡笳十八拍.第六拍〉中、描述蔡琰身居胡地、看到全然異於故鄉的風土民情、不禁感嘆發生在自己身上的變故、就像天地整個翻覆過來一般。後來「天翻地覆」就用來形容巨大地改變原有的情狀

書證

  1. 唐.釋貫休〈山居〉詩二四首之一二:「從他人說從他笑、地覆天翻也只寧。」
  2. 明.梅鼎祚《玉合記》第一四齣:「掌握河山、部兼蕃漢、鴻圖建、地覆天翻、穩坐那黃金殿。」
  3. 《封神演義》第九五回:「只見周營砲響、喊聲大振、金鼓齊鳴、如地覆天翻之勢。」

在其他地方搜尋「地覆天翻」

有提到「地覆天翻」的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