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坐井觀天」。見「坐井觀天」條。01.元.王惲〈老子過關圖〉詩:「論道休將坐井觀、逢時為用見真筌。」
參考詞語:「坐井觀天」
此處所列為「坐井觀天」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唐代文學家韓愈曾經寫了一篇〈原道〉的文章、來說明儒家道的原義、藉此來駁斥老子崇尚虛無的道。他在文章中首先就「仁、義、道、德」的內涵下個定義:仁就是博愛的精神;義就是對的行為;循一定原則去做就是道;充實於內心、不假外求的本性就是德。仁和義的標準是不變的、道和德的解說則會因角度不同而有所差異。就如老子也講道德、但他所說的道德是拋棄仁和義的、這只是種個人的說法、不能像儒家的道德、能成為天下的公論。至於老子會對仁義有所輕視、倒也不是老子故意要去毀謗、那是因為老子像坐在井底、所看到的天自然就小了。後來就從這裡演變成「坐井觀天」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人眼界狹小、見識不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