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K

搜尋方式

城下之盟

ㄔㄥˊ ㄒㄧㄚˋ ㄓ ㄇㄥˊ
  1. 敵國軍隊兵臨城下,抵擋不住,被迫與敵人簽訂和約。後用以比喻戰敗屈服的意思。語出《左傳.桓公十二年》。

城下之盟

ㄔㄥˊ ㄒㄧㄚˋ ㄓ ㄇㄥˊ
  1. 敵國軍隊兵臨城下,抵擋不住,被迫與敵人簽訂和約。語出《左傳.桓公十二年》:「大敗之,為城下之盟而還。」後用以比喻戰敗屈服的意思。唐.楊炎〈大唐河西平北聖德頌.序〉:「二月乙丑,皇帝以五命之服詔太僕崔偁總中權,專上將,誓軍前之士,卻城下之盟。」《東周列國志》第五五回:「君民效死,與城俱碎,豈肯為城下之盟哉?」

城下之盟

ㄔㄥˊ ㄒㄧㄚˋ ㄓ ㄇㄥˊ

敵國軍隊兵臨城下,抵擋不住,被迫與敵人簽訂和約語出《左傳.桓公十二年》。後用「城下之盟」泛指被迫簽訂的屈辱性條約。

用法

泛指被迫簽訂的屈辱性條約。

用在「喪權條約」的表述上。

例句

  1. 戰爭結束後,失敗國家,也只有簽訂城下之盟。
  2. 清朝統治者屈服於外敵壓力,屢次簽訂城下之盟。
  3. 如今敵眾我寡,只好簽下城下之盟,以減少傷亡
  4. 八國聯軍攻佔北京,迫使清朝政府簽訂城下之盟〈辛丑條約〉。
  5. 我們兩家公司實力相當,既談合併就要公平,怎能逼我們簽下城下之盟,完全受制於他們?
  6. 宋朝因為積弱,所以和外族交戰,往往無論勝敗都簽下了城下之盟,蘇洵因此寫了一篇〈六國〉來諷刺。

辨識

參考詞語:「城下盟

典故說明

「城下之盟」原意是:敵國軍隊兵臨城下,抵擋不住,被迫與敵人簽訂的和約。《左傳.桓公十二年》有一段記載:春秋時期,勢力強大的楚國常併吞周圍小國,藉以擴張自己的勢力。桓公十二年,楚王派兵攻打絞國,楚軍在絞國南門外駐守,但絞國人堅決不出城門,所以一時之間無法攻下。為了誘出絞國人,楚軍故意派不帶武器的人到北門外打柴,絞國人果然中計,出城抓了三十個楚人回去,第二天更加大膽,出城追到山裡去抓打柴的楚國人。沒想到在回程時,中了楚軍的埋伏,打了大敗仗,只有被迫簽下喪權辱國的「城下之盟」。後來「城下之盟」泛指被迫簽訂的屈辱性條約。如《宋史.卷二八一.寇準列傳》:「城下之盟,《春秋》恥之;澶淵之舉,是城下之盟也。以萬乘之貴而為城下之盟,其何恥如之!」

書證

  1. 《左傳.桓公十二年》:「明日,絞人爭出,驅楚役徒於山中。楚人坐其北門,而覆諸山下,大敗之。為城下之盟而還。」(源)
  2. 《左傳.文公十五年》:「新城之盟,蔡人不與。晉郤缺以上軍、下軍伐蔡,曰:『弱不可以怠。』戊申入蔡,以城下之盟而還。」(源)
  3. 《左傳.宣公十五年》:「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雖然,城下之盟,有以國斃,不能從也。」(源)
  4. 《左傳.哀公八年》:「楚人圍宋,易子而食,析骸而爨,猶無城下之盟;我未及虧,而有城下之盟,是棄國也。」(源)
  5. 唐.牛僧孺《玄怪錄.卷三.掠剩使》:「俄而蕃渾騷動,朝廷知之,又慮其叛,……遂為城下之盟,卒如其說也。」
  6. 《宋史.卷二八一.寇準列傳》:「城下之盟,《春秋》恥之;澶淵之舉,是城下之盟也。以萬乘之貴而為城下之盟,其何恥如之!」
  7. 《明史.卷二五九.袁崇煥列傳》:「然都人驟遭兵,怨謗紛起,謂崇煥縱敵擁兵。朝士因前通和議,誣其引敵脅和,將為城下之盟。」
  8. 《東周列國志》第一八回:「孤有犬馬之疾,未獲奔命。君以大義責之,孤知罪矣!然城下之盟,孤實恥之!若退舍於君之境上,孤敢不捧玉帛以從。」
  9. 清.樂鈞《耳食錄.卷三.大王》:「某乙雄於力,其儕共推之,眾言某宅素凶,約敢下榻者,當醵酒相勞,乙故酒徒,聞之欣然曰:『請以麴君為息壤,願往見魑魅為城下之盟,倘辱命,任公等遺我巾幗。』」

在其他地方搜尋「城下之盟」

有提到「城下之盟」的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