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小的土灰。[例]灰塵、塵埃、一塵不染
比喻蹤跡、事跡。[例]步人後塵、音塵絕斷
世俗。[例]塵俗、紅塵
佛家稱有礙身心開朗的欲念為「塵」。[例]塵念
《國語辭典簡編本》版本編號:2014_20241226
© 中華民國教育部 (Ministry of Education, R.O.C.)
使用說明
名
飛揚的細小灰土。如:「塵埃」、「灰塵」。
戰事、兵禍。《魏書.卷九九.盧水胡沮渠蒙遜傳》:「四方漸泰,表裡無塵。」《警世通言.卷三二.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當年洪武爺掃蕩胡塵,定鼎金陵,是為南京。」
蹤跡、事跡。如:「步人後塵」。唐.李白〈憶秦娥.蕭聲咽〉詞:「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
世俗。如:「塵俗」、「滾滾紅塵」。
佛家稱有礙身心開朗的欲念為「塵」。如:「塵念」。《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即起諸幻。」
姓。如明代有塵鐸。
動
汙染。《詩經.小雅.無將大車》:「無將大車,祇自塵兮。」唐.孔穎達.正義:「適自塵蔽於己。」
副
久遠、長久。《爾雅.釋詁》:「塵,久也。」晉.郭璞.注:「稽久也。」如:「塵封」。《文選.張衡.思玄賦》:「美襞積以酷烈兮,允塵邈而難虧。」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版本編號:2015_2024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