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K

搜尋方式

壽陵匍匐

ㄕㄡˋ ㄌㄧㄥˊ ㄆㄨˊ ㄈㄨˊ
  1. 戰國時,有一燕國人到趙國都城邯鄲,見趙國人走路姿勢很美,就跟著學。結果非但沒學好,連自己原來的走法也忘掉了,遂爬著回去。典出《莊子.秋水》。後比喻仿效他人不成,反失去原有的技藝。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雜文》:「杜篤、賈逵之曹,劉珍、潘勖之輩,欲穿明珠,多貫魚目。可謂壽陵匍匐,非復邯鄲之步。」也作「壽陵失步」。

壽陵匍匐

ㄕㄡˋ ㄌㄧㄥˊ ㄆㄨˊ ㄈㄨˊ

壽陵年輕人學步邯鄲不成,爬行回去的故事。見「邯鄲學步」條。01.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雜文》:「杜篤賈逵之曹,劉珍潘勖之輩,欲穿明珠,多貫魚目。可謂壽陵匍匐,非復邯鄲之步。」。

辨識

參考詞語:「邯鄲學步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邯鄲學步」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莊子.秋水》有一段戰國時名家公孫龍和魏國公子魏牟的對話。公孫龍認為自己通達事理,博聞善辯。但當他聽到莊子的言論卻覺得困惑,無法理解,於是問魏牟是否是因自己的學識不足?魏牟則以為公孫龍像井底之蛙,見識淺薄,眼界狹小,所以無法通曉莊子言論玄妙之處。就算花工夫去學習,也只能學得皮毛。因此勸公孫龍別再試圖理解,免得到了最後不但不能學得莊子的學問,反而喪失了自己原有的學問,就像戰國時燕國有位年輕人,因為羨慕趙國首都邯鄲人走路姿態,所以前往學習。結果不但沒學成邯鄲人走路的美姿,連自己原來的步法都忘了,最後只有爬著回去。後來「邯鄲學步」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模仿不成,反而失去自我。

書證

  1.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雜文》:「杜篤賈逵之曹,劉珍潘勖之輩,欲穿明珠,多貫魚目。可謂壽陵匍匐,非復邯鄲之步。」。

在其他地方搜尋「壽陵匍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