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多難,則上下團結奮發,促使邦國更加興盛。語本《左傳.昭公四年》。
01.唐.陸贄〈論敘遷幸之由狀〉:「無難失守者,忽萬機之重而忘憂畏也;多難興邦者,涉庶事之艱而知敕慎也。」 02.明.盧象昇〈請討賊疏〉:「我皇上御極以來,敬天法祖,勤政恤民,……多難興邦,殷憂啟聖,以其時考之則可矣。」 03.清.唐甄《潛書.思憤》:「且夫古之人,沮抑志奮,困阨學成。或內寧而啟亂,或多難以興邦。」
國家多難,則上下團結奮發,促使邦國更加興盛。
據《左傳.昭公四年》載,春秋時,楚靈王遣椒舉為使,想請晉國協助邀集諸侯參加會盟,晉平公想拒絕,司馬侯勸他答應下來,晉平公卻說:「我們有險要可守,又有優良的戰馬可用,齊國和楚國卻是多災多難。握有這三個有利的條件,我們就所向無敵了,沒什麼好怕的。」司馬侯說:「您這樣想是很危險的。自古以來,想倚仗險要地勢、戰馬,和鄰國的災難來取勝,是三件危險的事。古代的聖王都是以盡力修養德行和上天交通,沒聽說他們會專門依恃險要的地勢與戰馬的。而鄰國的災難,也是不可猜測的。也許因為國家多難,反而使國防更為鞏固,疆土更為擴大;也許因為國家無難,反而招致滅亡,失掉疆土。所以鄰國是否有難,您一定不可任意猜測。」晉平公聽了,便答應了楚王的要求。後來「多難興邦」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國家多難,則上下團結奮發,促使邦國更加興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