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重的器物需要長時間才能完成。#語出《老子》第四一章。後用「大器晚成」比喻卓越的人才往往成就較晚。
01.《老子》第四一章:「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源) 02.漢.王充《論衡.狀留》:「大器晚成,寶貨難售也。」 03.《三國志.卷一二.魏書.崔毛徐何刑鮑司馬傳.崔琰》:「琰從弟林,少無名望雖姻族猶多輕之,而琰常曰:『此所謂大器晚成者也,終必遠至。』」 04.《明史.卷一四七.解縉列傳》:「縉父開至,帝謂曰:『大器晚成,若以而子歸,益令進學,後十年來,大用未晚也。』」 05.《儒林外史》第四九回:「二位先生高才久屈,將來定是大器晚成的。」
比喻卓越的人才往往成就較晚。
反義:小時了了
參考詞語:「大才晚成、晚成大器」
器,音ㄑㄧˋ。器物。不可寫作「氣」。
「大器晚成」一語出於今本《老子》第四十一章,在這一章中,提到「道」的境界不易知、不易行,所以一般俗士聽到「道」,就大笑起來,就是因為它難以捉摸。為了解釋「道」,老子用「大方」、「大器」、「大音」、「大象」來作比喻。這些都是「道」的象徵。「道」是什麼?它就像最圓融的空間,根本不是人為角度所能衡量;它也像最貴重的器物,需要長時間製作,所以修道之人需要長時間的修練;它也像天籟般的聲音一樣,不是言語或樂器所能表現的;它也可以說是無形,不是人力所能覺察的。後來就從這裡演變出「大器晚成」這句成語,用來比喻卓越的人才,往往成就較晚。這是根據後世傳本的《老子》演變而出的一句成語,假如參考新發現的出土文獻,《郭店楚墓竹簡》收錄有《老子》一書,「大器晚成」作「大器曼成」,竹簡整理小認為「曼」當讀作「晚」,裘錫圭則懷疑此字當讀為「䟂(慢)」。帛書本《老子》隸書本,則「大器晚成」作「大器免成」,意思是:「道」像最偉大的器物,不是人力所能製作的。這種意思和上下文的「大方無隅」、「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較能呼應。並附載於此,以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