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K

搜尋方式

如釋負擔

ㄖㄨˊ ㄕˋ ㄈㄨˋ ㄉㄢ

猶「如釋重負」。見「如釋重負」條。01.宋.李覯〈強兵策第七〉:「不賢而易之,是去劇就閑,如釋負檐(擔),斯足以遂其私而已矣。」

辨識

參考詞語:「如釋重負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如釋重負」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春秋魯國的國君昭公,是襄公的庶子,年紀輕輕的就即位了,但卻整天嬉戲無度,沒有把心思放在國事的治理上,昏庸無能。魯國的實際權力,掌握在魯公的家族三桓(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手中,其中又以季孫氏的權力最大。昭公二十五年時,三桓聯合出兵攻伐昭公,昭公逃奔到齊國。後來又到了晉國,晉君把他安置在乾侯這個地方,一直到三十二年死亡,魯國幾乎七年沒有國君。當初昭公在出走時,先居於鄆城,仍然不能改德修行,使得鄆城上下的人也都因此潰亂。因此《穀梁傳》形容昭公離開鄆城出奔到晉國,對鄆城的人民來說,好像放下了一個沉重的負擔一樣。後來「如釋重負」被用來形容像放下重擔那樣輕鬆,亦用來比喻責任已盡,身心輕鬆愉快。

書證

  1. 宋.李覯〈強兵策第七〉:「不賢而易之,是去劇就閑,如釋負檐(擔),斯足以遂其私而已矣。」

在其他地方搜尋「如釋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