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放下重擔那樣輕鬆。語出《穀梁傳.昭公二十九年》。後亦用「如釋重負」比喻責任已盡,身心輕鬆愉快。
01.《穀梁傳.昭公二十九年》:「昭公出奔,民如釋重負。」(源) 02.《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太守得他去了,如釋重負,背上也輕鬆了好些。」 03.《聊齋志異.卷五.花姑子》:「又以衣覆餘餅,懵㥭酣睡,辰分始醒,如釋重負。」 04.《聊齋志異.卷一一.陳雲棲》:「是日,從夫人歸,得所託,如釋重負焉。」 05.《官場現形記》第五七回:「首縣正在為難,齊巧院上派人下來說:『把外國兇手,先送到洋務局裡安置。……』首縣聞言,如釋重負,趕忙前去驗屍,提問苦主鄰右。」 06.清.方苞〈考槃集序〉:「君子難進而易退,非以為名也,所見者大。故其進也,常覺其志之難稱;而其退也,如釋重負然。」
像放下重擔那樣輕鬆。&比喻責任已盡,身心輕鬆愉快。
近義:了無牽掛
反義:千鈞重負
參考詞語:「如釋負、如釋負擔、若釋重負」
春秋魯國的國君昭公,是襄公的庶子,年紀輕輕的就即位了,但卻整天嬉戲無度,沒有把心思放在國事的治理上,昏庸無能。魯國的實際權力,掌握在魯公的家族三桓(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手中,其中又以季孫氏的權力最大。昭公二十五年時,三桓聯合出兵攻伐昭公,昭公逃奔到齊國。後來又到了晉國,晉君把他安置在乾侯這個地方,一直到三十二年死亡,魯國幾乎七年沒有國君。當初昭公在出走時,先居於鄆城,仍然不能改德修行,使得鄆城上下的人也都因此潰亂。因此《穀梁傳》形容昭公離開鄆城出奔到晉國,對鄆城的人民來說,好像放下了一個沉重的負擔一樣。後來「如釋重負」被用來形容像放下重擔那樣輕鬆,亦用來比喻責任已盡,身心輕鬆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