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K

搜尋方式

學步邯鄲

ㄒㄩㄝˊ ㄅㄨˋ ㄏㄢˊ ㄉㄢ
  1. 比喻仿效他人,未能成就,反而失卻自己本來的面目。參見邯鄲學步」條。晉.桓玄〈與釋慧遠書勸罷道〉:「今世道士,雖外毀儀容,而心過俗人,所謂道俗之際,可謂學步邯鄲,匍匐而歸。」《周書.卷四.十七.藝術傳.趙文深傳》:「後知好尚難反,亦攻習褒書,然竟無所成,轉被譏議,謂之學步邯鄲焉。」

學步邯鄲

ㄒㄩㄝˊ ㄅㄨˋ ㄏㄢˊ ㄉㄢ

即「邯鄲學步」。見「邯鄲學步」條。01.《漢書.卷一○○.敘傳上》:「昔有學步於邯鄲者、曾未得其髣髴、又復失其故步、遂匍匐而歸耳!」02. 《周書.卷四七.藝術列傳.趙文深》:「及平江陵之後、王褒入關、貴遊等翕然並學褒書、文深之書、遂被遐棄、文深慚恨、形於言色。後知好尚難反、亦攻習褒書、然竟無所成、轉被譏議、謂之學步邯鄲焉。」 

辨識

參考詞語:「邯鄲學步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邯鄲學步」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莊子.秋水》有一段戰國時名家公孫龍和魏國公子魏牟的對話。公孫龍認為自己通達事理、博聞善辯。但當他聽到莊子的言論卻覺得困惑、無法理解、於是問魏牟是否是因自己的學識不足?魏牟則以為公孫龍像井底之蛙、見識淺薄、眼界狹小、所以無法通曉莊子言論玄妙之處。就算花工夫去學習、也只能學得皮毛。因此勸公孫龍別再試圖理解、免得到了最後不但不能學得莊子的學問、反而喪失了自己原有的學問、就像戰國時燕國有位年輕人、因為羨慕趙國首都邯鄲人走路姿態、所以前往學習。結果不但沒學成邯鄲人走路的美姿、連自己原來的步法都忘了、最後只有爬著回去。後來「邯鄲學步」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模仿不成、反而失去自我。

書證

  1. 《漢書.卷一○○.敘傳上》:「昔有學步於邯鄲者、曾未得其髣髴、又復失其故步、遂匍匐而歸耳!」
  2. 《周書.卷四七.藝術列傳.趙文深》:「及平江陵之後、王褒入關、貴遊等翕然並學褒書、文深之書、遂被遐棄、文深慚恨、形於言色。後知好尚難反、亦攻習褒書、然竟無所成、轉被譏議、謂之學步邯鄲焉。」

在其他地方搜尋「學步邯鄲」

有提到「學步邯鄲」的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