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如泰山」之「泰山」,典源作「太山」。「太山」即「泰山」。形容安定穩固如泰山一般,不可動搖。#語本漢.焦贛《焦氏易林.卷一.坤之中孚》。
01.漢.焦贛《焦氏易林.卷四.井之第四十八.謙卦》:「謙安如泰山,福祿屢臻。雖有狼虎,不能危身。」 02.漢.東方朔《靈棋經.卷上.第二十二安泰卦》:「象曰:『歲富月昌,土田開張。安如泰山,終無禍殃。』」 03.唐.蘇鶚《蘇氏演義》卷上:「俗呼外舅為泰山。……一云:泰者,高廣之貌,可以依倚也。今人咸云安如泰山,亦是取廣大之意耳。」 04.宋.方逢辰《蛟峰文集.卷七.講義.齊景公問政於孔子》:「間嘗論之,國土至廣也,人民至眾也,茍欲使之安如泰山,固如磐石,非上下之分定,不可也。」 05.《三國演義》第四五回:「孔明曰:『亮雖居虎口,安如泰山。』」 06.《東周列國志》第一三回:「乃佯遣人致書子亹,約於首止,相會為盟。子亹大喜曰:『齊侯下交,吾國安如泰山矣!』欲使高渠彌祭足同往,祭足稱疾不行。」 07.明.劉宗周〈與溫員相公書〉:「使昔之立異同者,皆裹足而去,朝端之上亦見風恬浪息,無有不利于閣下,而閣下亦已安如泰山,否耶?」
形容安定穩固如泰山一般,不可動搖。
近義:安如磐石、固若金湯、巋然不動
參考詞語:「安於泰山、安若泰山、泰山之安、穩如泰山」
《易林》卷一所謂「坤之中孚」,是說筮卦時所得到的「本卦」為坤卦(䷁),由六個陰爻組成;而其「變卦」為中孚(䷼),由中央兩個陰爻與下上各兩個陽爻組成。陰爻象徵柔弱,陽爻代表剛強,所以坤卦顯得過於柔弱而易受傷害;但它變成中孚,柔弱的本體下下上上都受到雙重陽爻的護持,自然就「安如太山」,常享福喜,百害莫侵了。據《說文》,「太」是「泰」的古文;後來被當成語使用,多作「安如泰山」,比喻人物處於十分安穩的狀態。另外漢朝枚乘的〈上書諫吳王〉中,也有「安於太山」一語。漢景帝時,枚乘在吳王劉濞府中擔任郎中。吳王心懷不軌,意圖反叛,枚乘不贊成,於是上書吳王,加以勸諫。在諫書中,枚乘提到:「您要是能夠聽取忠臣的話,一切禍害都可以避免。如果一定要照自己所想的去做,那是比累積的雞蛋還要危險,比登天還要艱難。如果能改變意圖,比翻轉手掌還容易,也能使您比泰山還穩固。」但劉濞執迷不悟,枚乘於是離開吳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