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平易近人」。見「平易近人」條。01.《史記.卷三三.魯周公世家》:「夫政不簡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歸之。」(源)02.宋.陳亮《陳亮集.卷一九.書.與韓子師侍郎》:「又見夢錫葉丈言:和州之政平易近民、百姓至今德之如父母。」
參考詞語:「平易近人」
此處所列為「平易近人」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平易近人」原作「平易近民」。據《史記.卷三三.魯周公世家》載、周公和姜太公都因為輔佐武王打敗商紂有功、分別受封於魯和齊。但是周公一直留在都城協助處理政事、就派他的兒子伯禽去管理。伯禽上任三年後才向周公回報政績、而姜太公上任五個月就回報他的政績。原來伯禽為了改革魯地的風俗和禮制、花了三年的時間才完成;姜太公則是簡化君臣之禮、順應齊地風俗來治理。周公在聽到伯禽遲於回報的原因後、就曾嘆氣說:魯國將來會臣服於齊國、因為政令平和簡易、貼近民意、人民必定會來歸順。後來「平易近人」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態度和藹親切、容易接近。亦用來形容詩文淺白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