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K

搜尋方式

平易近人

ㄆㄧㄥˊ ㄧˋ ㄐㄧㄣˋ ㄖㄣˊ
  1. 性情寬和,容易與人親近。
    [例]他十分平易近人,因此人緣甚佳。

  2. 內容淺顯,容易了解。
    [例]他的文筆平易近人,作品廣受青少年喜愛

平易近人

ㄆㄧㄥˊ ㄧˋ ㄐㄧㄣˋ ㄖㄣˊ
  1. 態度和藹親切,容易接近。如:「他是一位平易近人的長者。」

平易近人

ㄆㄧㄥˊ ㄧˋ ㄐㄧㄣˋ ㄖㄣˊ

指政令平和簡易,貼近民意。語本《史記.卷三三.魯周公世家》。後用「平易近人」形容態度和藹親切,容易接近。亦用於形容詩文淺白易懂。

用法

形容態度和藹親切,容易接近。&形容詩文淺白易懂。

用在「親切和善」的表述上。&用在「平實自然」的表述上。

例句

  1. 老師十分平易近人,有問題直接向他反應即可。
  2. 他雖然貴為院長,但秉性卻平易近人,一點架子也沒有
  3. 他平易近人的作風,不但贏得部屬的愛戴,也獲得長官的信賴
  4. 他地位雖高,但待人接物卻很平易近人,難怪大家對他又敬又愛。
  5. 有些偶像明星私底下非常平易近人,並不如外界所想像的那麼高高在上。
  6. 這典故經過老師譯解之後,讀起來平易近人,已無艱澀之感。
  7. 白居易所寫的詩,不但風格清新婉麗,而且文字平易近人,老嫗都解。

辨識

近義:和藹可親

反義:盛氣凌人

參考詞語:「平易近民

典故說明

「平易近人」原作「平易近民」。據《史記.卷三三.魯周公世家》載,周公和姜太公都因為輔佐武王打敗商紂有功,分別受封於魯和齊。但是周公一直留在都城協助處理政事,就派他的兒子伯禽去管理。伯禽上任三年後才向周公回報政績,而姜太公上任五個月就回報他的政績。原來伯禽為了改革魯地的風俗和禮制,花了三年的時間才完成;姜太公則是簡化君臣之禮,順應齊地風俗來治理。周公在聽到伯禽遲於回報的原因後,就曾嘆氣說:魯國將來會臣服於齊國,因為政令平和簡易,貼近民意,人民必定會來歸順。後來「平易近人」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態度和藹親切,容易接近。亦用來形容詩文淺白易懂。

書證

  1. 唐.白居易〈策林一.十二政化速成由不變禮不易俗〉:「故周公嘆曰:『夫平易近人,人必歸之。魯後代其北面事齊矣!』」
  2. 《四庫總目提要.卷四.經部.易類四.周易參義》:「其詮釋經義,平易近人,言理而不涉虛無,言象而不涉附會。」
  3. 清.趙翼《甌北詩話.卷三.韓昌黎詩》:「凡昌黎與東野聯句,必字字爭勝,不肯稍讓;與他人聯句,則平易近人。」
  4. 清.趙翼《甌北詩話.卷六.陸放翁詩》:「此古體之工力,更深於近體也。或者以其平易近人,疑其少鍊。」
  5. 清.龔自珍〈雜詩〉一四首之一四:「欲為平易近人詩,下筆清深不自持。洗盡狂名消盡想,本無一字是吾師。」

在其他地方搜尋「平易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