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災」,以災難為幸。語出《左傳.僖公十四年》。「樂禍」,以禍害為樂。語出《左傳.莊公二十年》。「幸災樂禍」指對於他人的不幸遭遇引以為樂。 △「皮之不存,毛將安傅」
01.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誡兵》:「若居承平之世,睥睨宮閫,幸災樂禍,首為逆亂,詿誤善良。」 02.《舊唐書.卷一九○.文苑列傳上.劉胤之》:「廣州大族馮子猷幸災樂禍,欲因危立功,遂按兵縱敵,使其為害滋甚。」 03.《宋史.卷四○七.呂午列傳》:「邊閫角立,當協心釋嫌,而乃幸災樂禍,無同舟共濟之心。」 04.《警世通言.卷二五.桂員外途窮懺悔》:「每見吳下風俗惡薄,見朋友患難,虛言撫慰,曾無一毫實惠之加;甚則面是背非,幸災樂禍,此吾平時所深恨者。」 05.《醒世恆言.卷八.喬太守亂點鴛鴦譜》:「為此兩下面和意不和,巴不能劉家有些事故,幸災樂禍。」 06.《醒世姻緣傳》第五三回:「恨不得晁夫人家生出什麼事來,幸災樂禍,冷眼溜冰。」
指對於他人的不幸遭遇引以為樂。貶義。
反義:悲天憫人
參考詞語:「樂禍幸災」
「幸災樂禍」係由「幸災」及「樂禍」二語組合而成。 「幸災」見於《左傳.莊公二十年》,故事是說晉惠公時,晉國發生饑荒,秦國賣糧給他們,幫助晉國度過難關。第二年,秦國也遇上荒年,向晉國購買糧食,晉國卻不答應。大夫慶鄭覺得這樣不妥,勸晉惠公說:「忘恩負義會導致無親;看見別人有難而高興是不仁;貪愛財物不與人分享是不祥之舉;得罪鄰國是不義的行為。這四種美德都沒有,如何能維持國家的長久?」雖然慶鄭不斷地勸說,但惠公還是沒採納他的意見。果真秦國收到消息後非常氣憤,隔年起兵攻打晉國,晉國非但大敗,連惠公都被俘虜了。此處原文就用了「幸災不仁」。 「樂禍」見於《左傳.莊公二十年》,故事是說春秋時,周莊王的寵妾生了個兒子子頹,個性荒淫無知。惠王時,有幾個大臣發動叛亂,奪取政權,將惠王驅逐,改立子頹為王。惠王逃到鄭國,鄭厲王打算從中調停,但聽說子頹和大臣們每天聽歌觀舞、尋歡作樂,便對虢叔說:「我聽說表達哀樂不看時機,必會遭致災禍,子頹在國家動亂時還那樣日夜笙歌,簡直是『樂禍』。連刑官在執行死刑時,君王都不應設宴享樂,更何況是他們用不正當的手段奪取王位之時。眼前大禍臨頭還不知憂慮,這種人能接受他嗎?」於是決定轉而支持周惠王。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用成「幸災樂禍」,用來指對於他人的不幸遭遇引以為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