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者之肉,成為強者的食物,本指動物中弱者被強者吞食,用來比喻強者欺凌、吞併弱者。語本唐.韓愈〈送浮屠文暢師序〉。 △「深居簡出」
01.唐.韓愈〈送浮屠文暢師序〉:「夫獸深居而簡出,懼物之為己害也,猶且不脫焉。弱之肉,強之食。」(源) 02.元.胡天游〈聞李帥逐寇復州治〉詩:「惜哉士卒多苦暴,弱肉強食鴟鴞同。」 03.明.劉基〈秦女休行〉:「有生不幸遭亂世,弱肉強食官無誅。」 04.清.魏源〈湖北崇陽縣知縣師君墓誌銘〉:「于是把持之生監與侵漁之書役,交相為難,各執一詞,弱肉強食,如圜無端。」 05.清.魏源〈觀物吟〉:「弱肉強食翻手勢,不惟除害反爭利。」
比喻強者欺凌、吞併弱者。
參考詞語:「強食弱肉」
唐代由於佛教鼎盛,因此當時的文人及達官貴人,多與僧侶往來,互贈詩文。〈送浮屠文暢師序〉就是韓愈贈予僧文暢的文章。文中表達了他一貫擁護儒家仁義道統的立場。他認為:在天下未教化之初,人民和禽獸是沒有什麼不同的。後來聖人出現,治理天下,因為施行仁義和禮樂刑政,人民才得以安逸的生活,也正因為仁道,才能世世代代相傳而固守著傳統的文化,就像鳥兒,一低頭就是要覓食;一抬頭,就會環顧四方。野獸們大多藏身在隱僻的深山,很少出來活動。這都是因為害怕其他的動物會傷害自己,因而時時提高警覺,但是這樣的小心翼翼,仍然無法擺脫弱者被強者欺凌的危險,弱者之肉,就是強者的食物。現今我們得以過著安詳而閒暇自得的生活,與禽獸差別很大,就是因為遵行儒家思想而來。後來「弱肉強食」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強者欺凌、吞併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