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人品德高尚,極有聲望。語本《晉書.卷六四.簡文三子列傳.會稽文孝王道子》。 △「年高德劭」
01.宋.司馬光〈辭入對小殿劄子〉:「臣竊惟富弼三世輔臣,德高望重,神宗皇帝想見其人,故特制此禮,乃自古所無。」 02.明.歸有光〈上總制書〉:「伏惟君侯德高望重,謀深慮淵。」 03.《說唐演義》第三九回:「卻說太原唐公李淵德高望重,手下兵多將勇,見煬帝遊幸未歸,天下大亂,就益發修理甲兵,漸有問鼎中原之志。」 04.《續孽海花》第四○回:「龔師傅德高望重,既有主張,自然力量不小。」
形容人品德高尚,極有聲望。褒義。
參考詞語:「德尊望重、德深望重、德隆望尊、德隆望重、重望碩德」
「德高望重」原作「德隆望重」。自從東晉大臣謝安病死後,晉孝武帝便將大權交給他的弟弟會稽文孝王司馬道子,由司馬道子與其子司馬元顯把持朝政。司馬元顯是司馬道子的長子,因家世顯赫,周圍的人對司馬元顯極盡奉承巴結之能事,讓司馬元顯自以為是一代英傑,無人可比。孝武帝也因他有輔政之功,加上他的生母劉氏是會稽王夫人,所以讓他享有高官厚祿,使司馬元顯更是目中無人。太皇太后駕崩時,孝武帝召司馬道子入宮,司馬元顯認為自己「德隆望重」(德行高,聲望隆),所以命令百官要向他跪拜。群臣懾於司馬元顯的淫威,也只好跪拜。後來「德高望重」這句成語就從原文「德隆望重」演變而出,用來指品德高尚,極有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