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煩意亂」之「意」,典源作「慮」。「心煩意亂」指心情煩躁,思緒凌亂。語本戰國楚.屈原〈卜居〉。 △「意擾心愁」
01.元.辛文房《唐才子傳.卷七.李群玉》:「屈原仕遭譖毀,不知所訴,心煩意亂,賦為〈離騷〉,騷,愁也。」 02.《三國演義》第三一回:「袁紹回冀州,心煩意亂,不理政事。」 03.《孽海花》第七回:「倒聽得後梢男女笑語聲,小孩啼哭聲,抹骨牌聲,夾著外面風聲,水聲;嘈嘈雜雜,鬧得心煩意亂,不知怎樣纔好。」
心情煩躁,思緒凌亂。
近義:心亂如麻
參考詞語:「心煩意悶、心煩意躁、心煩慮亂、心狂意亂」
「心煩意亂」原作「心煩慮亂」。戰國時楚國人屈原秉性堅貞,他為國家竭盡了忠心智慧,卻屢遭奸臣讒言毀謗,而被放逐在外三年都沒能再見到君王一面。在「心煩慮亂」,不知如何在這汙濁世界自處的情況之下,他只好去見太卜鄭詹尹,希望能藉占卜解除自己的疑惑,結果卻徒勞無功。後來「心煩意亂」這個成語就從「心煩慮亂」演變而出,用來指心情煩躁,思緒凌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