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受屈辱怨謗而承擔重任。語出《三國志.卷五八.吳書.陸遜傳》。
01.《三國志.卷五八.吳書.陸遜傳》:「國家所以屈諸君使相承望者,以僕有尺寸可稱,能忍辱負重故也。」(源) 02.《三國演義》第八三回:「僕雖一介書生,今蒙主上託以重任者,以吾有尺寸可取,能忍辱負重故也。」 03.《孽海花》第二七回:「以後還望中堂忍辱負重,化險為夷;兩公左輔右弼,折衝禦侮。」 04.《痛史》第一九回:「虎臣道:『……眾位英雄,都見不到此。又怕他們不肯屈辱其身,所以我來任了此事。……』胡仇嘆道:『「忍辱負重」。鄭兄,真不可及!……』」
忍受屈辱怨謗而承擔重任。
據《三國志.卷五八.吳書.陸遜傳》載,三國時,蜀吳交戰,吳主孫權任命陸遜為大都督,帶領兵馬迎戰蜀軍。但陸遜手下的一批老將和皇親貴族,認為他只是個書生,毫無戰功,所以不服他的領導。陸遜於是召集眾將說:「我以一介書生負此重任,是主上賞識我能夠忍受屈辱而承擔重任的一點長處。而大家也各自有應盡的職責,不容懈怠。今後若有人不聽號令,我將以軍法處置!」後來陸遜用計擊敗劉備,取得勝利,大家見識到他的機智謀略,才完全的心服口服。後來「忍辱負重」被用來形容忍受屈辱怨謗而承擔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