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輕於落墨。原指作畫時墨色宜一遍遍地薄塗,最後才能達到漸次深入、濃淡有致的深厚效果,而不宜一次大量使用濃墨。#語出宋.費樞《釣磯立談》。後用「惜墨如金」比喻寫字、作畫態度謹慎,不輕易下筆。
01.《說郛》卷三一引宋.費樞《釣磯立談》:「李營丘惜墨如金。」(源) 02.宋.樓鑰《攻媿集.卷二.催老融墨戲》:「古人惜墨如惜金,老融惜墨如惜命;濡毫洗盡始輕拂,意匠經營極深敻。」 03.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八.寫山水訣》:「作畫用墨最難。但先用淡墨,積至可觀處,然後用焦墨濃墨,分出畦徑遠近。故在生紙上有許多滋潤處,李成惜墨如金是也。」 04.清.閻爾梅〈葉澹生山人訪我黃龍潭上贈之〉詩:「傳梅得杏鉛華謝,惜墨如金筆意閑。」
比喻寫字、作畫態度謹慎,不輕易下筆。
近義:一字不苟
反義:率爾操觚
李成,號營丘,宋代人。其先人為唐朝的宗室,五代時為逃避禍亂移居至青州的營丘,所以又稱李營丘。他出身於貴族家庭,頗富才華,由於時局不定而不甚得志,故縱情於山水之間,以畫自娛。初習山水畫時,李成師事荊浩、關仝(ㄊㄨㄥˊ),成熟後畫風脫離荊、關二人而獨樹一格。他畫山水,不輕易下重筆,都是先用淡墨一遍遍的薄塗,然後才用濃墨潤色點綴,達成漸次深入、濃淡有致的深厚效果。宋代費樞在《釣磯立談》中評論他這樣的繪畫方式為「惜墨如金」。可知「惜墨如金」原特指這種作畫時的用墨技巧,後來演變成一句成語,但語義略有轉變,泛用於比喻寫字、作畫態度謹慎,不輕易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