憤恨不合理的社會現狀,憎恨邪惡的勢力。語本唐.韓愈〈雜說〉四首之三。後用「憤世嫉俗」形容對腐敗的社會現狀及庸俗世態的痛恨。
01.元.趙孟頫〈書吳幼清送李文卿歸養序後〉:「僕開卷見司業吳公之文。嗟乎!吳公之言憤世嫉俗,可為萬世戒,而益有以見文卿孝于其親,異于流俗萬萬也。」 02.明.倪謙《倪文僖集.卷二五.味澹對》:「彼莊、老玄虛,楊朱仁義,申、韓刑名,管、晏功利,蘇、張縱橫,范、蔡辯議,不韋《呂覽》,太公《史記》,以至憤世嫉俗,幽人狷士放言高論,殆千百計。」 03.明.蘇平仲〈景古齋記〉:「鬻熊、太公,老聃、楊朱,……太史公之《史記》、不韋、淮南之訓覽,以至魏、晉以降,幽人狷士憤世嫉俗,作為辯論,多者數十百卷,少者為言亦數萬,此亦天下之古物也。」 04.清.徐枋〈題邵僧彌墨菊〉:「屈子憤世嫉俗,謂荃蕙為茅,蘭芷善變,而獨欲餐秋菊之英,非以其有淩霜之節耶?」 05.《痛史》第一六回:「後來同他談起時事,誰知他並不是個漁者出身,也是個清流高士,因為憤世嫉俗,托漁而隱的。」 06.《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一回:「說起憤世嫉俗的話來,自然處處都有梟獍;但是平心而論,又何必人人都是梟獍呢?」
形容腐敗的社會現狀及庸俗世態的痛恨。
近義:忿恚不平
參考詞語:「憤世嫉邪、憤世疾惡、憤時嫉俗」
「憤世嫉俗」原作「憤世嫉邪」。韓愈(西元768∼824),字退之,唐朝河陽人。尊崇儒術,排斥佛老,通六經百家之學,創作頗多,各種體裁的作品,都有卓越的成就。他個性耿直,直言極諫,因而一再的被貶官,但不論治理那個地方,總是留下很好的治績,深受百姓愛戴。在宦海上的浮沈,以及外在環境的影響,常讓他有志不得伸,因此藉著文字,把志向和生命發揮到極致,主張文章要言之有物,要有充實的思想內容,一掃南北朝以來形式主義為主的浮華文風。帶動了文學上的改革,不僅影響了當代,也深深影響了後來的宋代,振興了散文,稱之為「古文運動」。這一篇是韓愈抒發對社會、人性的看法,提到有一個姓談的書生寫了一篇〈崔山君傳〉,對不合理的社會現狀,表達了憤恨,以及憎恨邪惡的勢力,似有著隱遁的決心。而這個部分讓他覺得一般人很少能夠不與禽獸異物相同,而將人類應有的性情發揮到極致的。韓愈對人生所抱持的態度是屬於入世的,因為遵行儒家思想,對於社會應當貢獻己力,而非佛老那種出世、無為的消極生活態度。後來「憤世嫉俗」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對痛恨腐敗的社會現狀及庸俗世態的痛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