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著水流而行。比喻人沒有確定的方向和目標,只依從環境潮流行事。語本《史記.卷八四.屈原列傳》。 △「同流合汙」
01.《朱子語類.卷七六.易十二.繫辭下》:「佛家有函蓋乾坤句,有隨波逐流句,有截斷眾流句。聖人言語亦然。」 02.《朱子語類.卷一三六.歷代三》:「石林說,王導只是隨波逐流底人,謝安卻較有建立,也煞有心於中原。」 03.《隋唐演義》第三二回:「我看將軍容貌氣度非常,何苦隨波逐流,與這班虐民的權奸為伍?」 04.《鏡花緣》第一八回:「學問從實地上用功,議論自然確有根據;若浮光掠影,中無成見,自然隨波逐流,無所適從。」
順著水流而行。&比喻人沒有確定的方向和目標,只依從環境潮流行事。
參考詞語:「逐浪隨波、隨波同流、隨波漂流、隨波逐塵、隨波逐浪」
逐,音ㄓㄨˊ。追趕。不可寫作「遂」。 「隨波逐流」及「同流合汙」都有跟著別人行事的意思。
「隨波逐流」側重於沒有主見;「同流合汙」側重於跟著別人做壞事。 |
隨波逐流 同流合汙 ○ ㄨ 我們行事要有定見,不能∼。 ㄨ ○ 他因與不法分子∼,被警察通緝。
「隨波逐流」字面義是順著水流而行,引申為人順著環境潮流行事,最早的源頭是屈原的〈漁父〉一文。屈原是戰國時楚國大夫,後因受讒言被流放至江南,作〈漁父〉一篇以申己志。〈漁父〉使用設問的方式,假託一名江邊漁父與屈原對話,用以表達他不願同流合污的心聲。文中寫到屈原在被放逐後,披頭散髮,形容枯槁地在江邊行走。有一位漁父看到他,問他說:「您不是三閭大夫嗎?怎麼落得此地步?」屈原回答:「因為舉世皆濁只有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不見容於朝廷,所以被放逐於此。」漁父便問:「自古以來,聖人都能隨環境變化調整自己,既然舉世皆混濁,何不淈其泥揚其波呢?」「淈」(ㄍㄨˇ)是擾亂而使其混濁之意,「淈其泥揚其波」就是要屈原隨著大環境,跟著眾人起舞,一起沉淪。《史記.卷八四.屈原列傳》也收錄這篇文章,同句話則載為「隨其流而揚其波」,意思與原意相似。後來「隨波逐流」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人沒有確定的方向和目標,只依從環境潮流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