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K

搜尋方式

逐浪隨波

ㄓㄨˊ ㄌㄤˋ ㄙㄨㄟˊ ㄅㄛ
  1. 比喻人沒有確定的方向和目標,只依從環境、潮流而行動。《永樂大典戲文三種.宦門子弟錯立身.第一二出》:「似這般失業,似這般逐浪隨波,忍冷耽飢。」《孤本元明雜劇洞天玄記.第三折》:「想這廝犯無禱於天罪,妄行無恥不知非,至此也還不愧,只待逐浪隨波,成精作魅。」也作「隨波逐流」。

逐浪隨波

ㄓㄨˊ ㄌㄤˋ ㄙㄨㄟˊ ㄅㄛ

猶「隨波逐流」。見「隨波逐流」條。01.《五燈會元.卷一四.華嚴慧蘭禪師》:「華嚴今日不可逐浪隨波,擬向萬仞峰前點出普天春色。」02.清.黃宗羲〈腳氣詩〉十首之一:「吁嗟運中人,逐浪隨波進。」 

用法

01.《五燈會元.卷一四.華嚴慧蘭禪師》:「華嚴今日不可逐浪隨波,擬向萬仞峰前點出普天春色。」 02.清.黃宗羲〈腳氣詩〉十首之一:「吁嗟運中人,逐浪隨波進。」

辨識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隨波逐流」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隨波逐流」字面義是順著水流而行,引申為人順著環境潮流行事,最早的源頭屈原的〈漁父〉一文。屈原是戰國時楚國大夫,後因受讒言被流放至江南,作〈漁父〉一篇以申己志。〈漁父〉使用設問的方式,假託一名江邊漁父與屈原對話,用以表達他不願同流合污的心聲。文中寫到屈原在被放逐後,披頭散髮,形容枯槁地在江邊行走。有一位漁父看到他,問他說:「您不是三閭大夫嗎?怎麼落得此地步?」屈原回答:「因為舉世皆濁只有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不見容於朝廷,所以被放逐於此。」漁父便問:「自古以來,聖人都能隨環境變化調整自己,既然舉世皆混濁,何不淈其泥揚其波呢?」「」(ㄍㄨˇ)是擾亂而使其混濁之意,「淈其泥揚其波」就是要屈原隨著大環境,跟著眾人起舞,一起沉淪。《史記.卷八四.屈原列傳》也收錄這篇文章,同句話則載為「隨其流而揚其波」,意思與原意相似。後來「隨波逐流」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人沒有確定的方向和目標,只依從環境潮流行事。


有提到「逐浪隨波」的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