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世俗浮沉。語本《孟子.盡心下》。後多指跟壞人一起做壞事。 △「自以為是」、「隨波逐流」
01.宋.朱熹〈與陳丞相書〉:「然彼賢者,其明既足以燭事理之微,其守既足以遵聖賢之轍,則其自處必高,而不能同流合汙以求譽。」 02.宋.舒璘〈謝張守舉狀〉:「吾心所得,雖不敢以古人自居,至同流合污(汙),則有所不忍焉。」 03.《水滸後傳》第二二回:「此數賊者,同流合污(汙),敗壞國政。」 04.清.何紹基〈使黔草自序〉:「同流合污(汙),胸無是非,或逐時好,或傍古人,是之謂俗。」 05.《三俠五義》第一○二回:「鍾雄占據軍山非止一日,那一派的驕侈倨傲,同流合污(汙),已然習慣性成,如何一時能彀改的來呢?」
跟壞人一起做壞事。貶義。
「同流合汙」原是指隨世浮沉,依從環境潮流行事之意。《孟子.盡心下》中記載,孟子教萬章孔子的思想,說孔子非常討厭「鄉原」,「原」又作「愿」,「鄉愿」就是外貌忠厚老實,善於討人歡喜之人。萬章不懂,就問孟子說:「如果一鄉的人都認為他是好人,他也都做好事,為什麼孔子認為他是德之賊呢?」孟子回答:「非之無舉也,刺之無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汙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絜,眾皆悅之,自以為是,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故曰『德之賊』也。」意思即是鄉愿並非沒有缺點的好人,而是他們善於偽裝,討好眾人。看似老實忠厚,其實並非如此,因此為「德之賊」。其中「同乎流俗,合乎汙世」兩句就是指鄉愿懂得順從環境潮流,迎合眾人。後來這兩句合併截取出「同流合汙」這句成語,從典源中隨世浮沉之意,引申用來指跟壞人一起做壞事。